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考点11 人物传记考点12 寓言故事考点13 神话故事考点14 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传记考点12 寓言故事考点13 神话故事考点14 历史故事专题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也是长沙各大名校招生的必考题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文章大都选择精简短小的故事,常见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考点1 人物传记考点解读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知识1.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错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例:①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僵硬的意思。
(《童趣》)②不亦说乎:〔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
(《〈论语〉十二章》)③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论语〉十二章》)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二章》)⑤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⑥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yòu)通又。
(《论语十二章》)2.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几大要素一是人物。
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何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要分清主次。
二是官职。
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官职调动了几次?是升迁还是降黜?是朝中官还是地方官?等等。
三是事件。
传记文章主要是记载人物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或战功等,要边看边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间,写了几件事。
四是品格。
所选的记传文章,主人公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就应该特别留心!同步练习(一)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凛.然()登瓮.()水迸.()2、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链接】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宋时,光山县署在东北大街(现司马光大道与正大街交叉口的东段)的路北。
明代初,县署迁移,遗址被改建为学宫(现为司马光宾馆)。
原署内有一口水井,司马光出生满三天时,用这口井的水洗浴(光山当地风俗,叫“洗三”)。
后来这口井被叫做“司马光井”,简称“司马井”,迄今仍完好存在,另外,世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释】①陇上:田埂上。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
③痴:入迷。
④土偶:用泥土塑成的佛像。
⑤恬:安详的样子。
1、找出本文的两个通假字。
通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窃.入学舍()(2)辄.默记()(3)挞.之()(4)去.()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母亲为什么说:“曷不听其所为”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邑人..大姓()()不求偿.()()遍.读之()()资.给以书()()2、“主人怪问衡”的意思是3、这篇短文一共写了匡衡几个故事?请尽量用文章的语言归纳故事内容,这些故事主要表现了匡衡的什么品质?(四)项籍不肯竟学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梁曰:“汝何学?”曰:“欲学万人敌。
”梁知其欲学兵法,乃教之,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用智,项羽用力,终为刘邦所败,乃智穷也。
1、《史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又不肯竟.学()乃智穷.也()3、翻译下面句子刘邦用智,项羽用力,终为刘邦所败。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人物链接】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和他的叔父项梁一直都想恢复楚国。
项梁能文能武,在会稽郡结交了许多人,一听到陈涉起义了,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打过了长江,又渡过了淮河,一路上又有很多支队伍投奔了项梁和项羽。
项梁找到了楚王的后代,把他立为楚怀王。
不久,秦国大将章邯发动了一次猛烈的反击,项梁在这次大战中被杀死了,项羽愤怒极了,立志要给叔父报仇。
项羽作战勇猛,在巨鹿(河北平乡县)大战中充分显示出来,名声大振。
他首先切断秦军运粮的道路,把秦军的兵力分割成两部分,然后再向秦军猛攻。
他率兵渡过河以后,命令将士: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做饭的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全沉了(成语“破釜沉舟”就是来自这里。
釜是锅子),项羽对将士们说:“这次打仗,有进没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他的勇气和决心,对将士们起了很大作用。
楚军把秦军包围起来,在项羽指挥带领下,将士们越战越勇,真是以一当十。
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杀得秦军死的死,逃的逃,活捉了秦将王离。
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五)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1.托寐:假装睡觉。
2.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3.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2、指出下面称呼所指代的人。
1)尊君在不?()2)君与家君期日中。
()()3、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物链接】《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充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