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阅读分析题(共15分)1.以下是《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本关于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描写:嘉靖本卷五《青梅煮酒论英雄》:“操以手先指玄德,后指自己,曰:‘方今天下唯使君与操耳。
’言未毕,玄德以手中匙筯尽落于地。
霹雳雷声,大雨骤至。
操见玄德失筯,便问曰为何失筯,玄德答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毛本第二十一回:“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执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1)分析比较嘉靖本与毛本对《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对曹操、玄德人物刻画有何不同?(10分)(2)毛本一段中刘备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5分)大智若愚、隐忍机智、善于韬略、随机应变,虚于周旋,出以平庸之态、内蕴英雄之心。
2.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1)[聪明累]这支曲子的出处和作者,这支曲子是描写谁的?(6分)出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描写王熙凤(2)结合作品分析[聪明累]曲子中所描写人物的性格。
(9分)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
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
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聪明累所欲为。
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
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
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为了贾府耗尽心力还是没能挽回败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惨烈的。
脂砚斋批语说王熙凤获罪离家,与贾宝玉一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重返贾府,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回首惨痛,短命而死。
王熙凤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她的心狠手辣,不懂得该放手时需放手,聪明反被聪明累。
3.【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1)指出该选段散套名称以及作者(3分)[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2)结合作品,分析元散曲的句式特征、语言风格和审美取向(12分)A、句式特征:排比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B、语言口语化、散文化;C、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表现手法。
4.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1.说出上文的出处和作者。
(4分)《徐文长传》袁宏道2. 翻译句子:“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文中用了三个“奇”,含义不同,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11分)翻译: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
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
可悲呀!A、才能奇异。
B、性情奇怪。
C、遭际奇特5.[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1)指出本曲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8分)排比、儿化、叠音。
排比写出了莺莺重重怨恨、凄惶无助。
叠字运用,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儿化、叠字又形成反复,使音韵回环往复、声情并茂(2)概括本曲所表达的莺莺的内心情感。
(7分)柔肠百结,见情见态,又气又睡又累6.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
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其出场也,神情惝,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
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
”1.说出该文字的出处和作者。
(5分)《聊斋志异》蒲松龄2.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比喻、拟人。
对举人的讽刺3.解释“异史氏”,说明其由来,并指出其作用。
(4分)解释: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在其著作《》中的自称。
《聊斋志异》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异史氏曰:”开头,这是指蒲松龄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来:《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故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自称为异史氏。
“异史氏曰:”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前人的一种模仿。
如在《》中写上“曰:”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作品最后一段常是“王子曰:”,传记最后往往为“赞曰:”的评论性文字。
作用:表示接下来的话语是著书者的个人看法,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通常采用评论语气、句式。
7.【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
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
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百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吃吐介)(唱)【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
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不吃放碗介)(唱)【前腔】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为怨鬼。
公婆老年纪,靠着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时。
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
谩把糠来相比,这糠尚兀自有人吃,奴家骨头,知他埋在何处?1.说明以上曲词的出处和作者。
(5分)《琵琶记》之《糟糠自厌》高明2.说明以上曲词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试分析之。
(10分)托物寓意、对比联想,层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糟糠人格化,由糠之苦联想到自己的悲苦,如糠一样千辛万苦皆经历。
作者以糠写人,以糠之苦,糠之难咽,寓意深刻的写出一个历经磨难,身世凄惨的贫穷妇女的形象。
赵五娘由吃糠想到米,由米与糠的两处飞联想到自己与丈夫的分离,再由米贵糠贱,联想到自己与丈夫地位悬殊不同,引出“终无见期”的感叹。
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赵五娘内心的酸苦与哀怨。
8.(马二先生)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马二先生……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
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
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
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
……马二先生……又走了里把多路。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合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
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
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吃完了出来,看见西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
那些跟从的女客,十几个人也都换了衣裳。
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丫鬟,手持黑纱团香扇替他遮着日头,缓步上岸,那头上珍珠的白光,直射多远,裙上环佩丁了当当的响。
马二先生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
1.说明这段文字的出处。
(2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2.马二先生游西湖看到了什么?作者塑造了马二先生怎样的性格?(8分)马二先生都看到了:身在西湖美景却无动于衷,满眼只是吃的,茫茫然一路大嚼过去,固然写出一种迂儒本色。
“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
两不耽误,如鱼相忘于江湖。
性格特征:他既是深受八股取士制度影响的迂儒,同时也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揭示了他在科举制度窒息下精神世界的狭隘庸陋,对此作了讽刺。
3.指出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5分)刻画人物的手法:在刻画喜剧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手法之一是抓住一些基本特征加以突出夸张,使他成为某种典型化的代表。
吴敬梓用准确的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马二先生游览西湖的历程,耒加议论,却表现了马二先生既迂腐又善良的性格特征,启发读者了解造成他庸俗迂腐的社会原因9.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
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1.说出上文的出处和作者。
(4分)《寒花葬志》归有光2.此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谁?文章三次提到魏孺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对象:归有光妻子的婢女寒花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经离开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环寒花也过早去世。
文中通过追忆寒花的生前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3.分析文章刻画人物的特点。
(5分)刻画人物的特点: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
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
这种写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之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丰富的心灵10.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1.说出上文的出处。
(3分)《聊斋志异》2.文中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意图?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分析之。
(12分)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意图:不满现实,寄寓悲愤;批判科举,怀才不遇;排解孤独和寂寞,求知己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