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西方文明史任课教师:王付兵论文题目:《理想国》读书报告姓名:黄晶乐学号:10420115704982我一开始买的是吴献书译本的《理想国》,这本书翻译的很好,但是文章都是文言文,因本人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只看了前面的十几页就换了其他译本来读。
《理想国》的整体结构有点混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章节中都有讲到,感觉有跳跃性,内容不是一目了然。
为了更好地整理读书心得,我把不同章节涉及到的同一主题整合在一起,这样笔记不会看起来杂乱无章。
《理想国》分十章来讲解柏拉图的思想。
主要涉及到正义、国家、政治、还有一些哲学理念。
在论述正义、国家和政治理论时,总是穿插着哲学理论,比如说“美德即知识”、“意见就是无能”、洞穴理论等。
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书中,一开篇就写了苏格拉底与贵族青年对“正义”、“公道”进行的讨论,从文字当中可以得知,讨论的场面很激烈,看来他们都是善于思辨的人。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要以“正义”开篇?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柏拉图的生平经历。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并不顺利。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在战争中,斯巴达战胜雅典,柏拉图因此考察了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并且希望对雅典进行改革,东山再起。
他本身出身于贵族,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
“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
三十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
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
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
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
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
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
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
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出,柏拉图对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十分心痛。
这使他猛醒过来,重新考虑他的政治立场。
他之前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担任行政上的许多事务。
后来,他发现,贵族政治并不合理,他认为国家应该好好培养下一代。
柏拉图终身致力于修身、教育,钻研哲学。
好像扯的话题有点远了,继续回到正题。
因为《理想国》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所以会和希腊语本意有所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其可以翻译为《论正义》,其实本书的内容也是以正义为主线来展开的。
在全书的一开始是苏格拉底与塞弗拉的对话。
塞弗拉跟苏格拉底讲述了他对老年快乐的体验:“盖凡人体质上之快乐愈减,谭话上之快乐愈增。
”“少年时与爱情上之快乐,均成过去事矣。
”“回忆快乐时代,曾几何时,而今何在,此生其已矣。
”“情欲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此乎。
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
”最具总结性的一句话是“盖老年时代,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静与自由之乐境。
”虽然老年后七情六欲已经消减,但是老年时的清静与悠闲也是也是人生的快乐。
年老的快乐不是因为性情,而是因为有丰富的财产安享晚年的物质基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在读开始几页的时候,总是联想到孔子。
我觉得,苏格拉底和众贵族的激情辩论与孔子和其弟子探讨问题的方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苏格拉底等人是平等地位的,而且是用理论性推论来论证或反驳观点,以求获得“真理”。
孔夫子和弟子们受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过分强调尊师,而重道自然就被搁置在次要地位了。
而且他们是凭经验获得自己的观点,没有逻辑辩证的过程和论据,结论不如西方的更有说服力,这是东方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
苏格拉底提出一问题“公道之正义若何?”他一开始驳斥了几个错误的“正义”的定义,如“正义就是欠债还钱”,“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强者的立义”,可正义的定义仍然不得而知。
于是柏拉图改变了考查的方法,将目光转移到城邦,希望能在城邦中找到大的正义,然后再从个人身上找到小的正义。
正义的观念是国家理论的结晶,正义是维系并凝聚一个社会的纽带,亦即把个人和谐地联合在一起,而其间的每个人都根据其天赋的适应性和所接受的训练而找到了其毕生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各得其所的意思。
实际上,柏拉图把这理解为“公平对待每个人”。
那么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是什么关系呢?国家正义是大的正义,个人正义是小的正义,个人正义其实就是美德,个人正义要为国家正义服务,即使是牺牲个人幸福。
这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是差不多的,只是现在的说法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要以集体利益为主。
柏拉图辩论的其余部分几乎可以被认为都是由此推论的结果。
既然柏拉图构造了理想城邦的蓝图,因此接下来就要讨论如何实现国家政治理想。
书中认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消除对善之公民身份起阻碍作用的特殊因素,这促使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第二种方法是发展对善之公民身份起促进作用的积极条件,这使得教育理论的产生。
下面一一解释这两种理论的一些内容。
柏拉图的共产主义中,采取了两种手段:禁止统治者阶层拥有私人财产;废除固定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个人认为第一种手段与马克思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有些相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私有财产,柏拉图的理论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是,柏拉图只是不让统治者拥有私有财产,防止出现专权政治,但是工匠则被允许拥有他们个人的家庭,包括财产和妻室。
这一点我想不通,柏拉图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统治者没有了资产,那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还有权威来统治整个国家吗?个人觉得这个措施不合适。
我非常反对第二种手段。
一夫一妻制被废除后,人们必须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进行有节制的交配,以获得尽可能最优秀的后代,这种做法实际上把生育与从事生产功利化了,这会产生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会出现伦理道德上的问题。
不固定的性交配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混乱;再次,家庭的消失会导致人情的冷淡,人们享受不到爱情的美好,也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整个社会就成了一个冰窖,人心都冷冰冰的了,人就成了国家的附庸,其生存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我认为,要想实现大同社会,私有制是必须要消除的,但是家庭这种形式一定要保留,有小家才会有大国,孤立的个体很难找到共同基础团结组织到一起,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人不可能完全为了国家奉献个人的幸福。
但是他的平等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他认为妇女应该参与政治或军事活动,就像男人一样,同时,妇女也应该接受教育,把她们从家务中完全解放出来。
这可以算是存在女性解放主义倾向吧。
再说第二个手段——教育。
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可以达到善,人人都要接受教育,这样人性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他非常看重教育的地位,他甚至宣称国家首先就是一个教育机构。
他本人把教育称之为“惟一重大的事情”。
柏拉图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点:美德即知识。
只要人们具有了知识就有了美德,人人尽善,那么国家也是善的。
他把初等教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体育和音乐。
体育课用来训练身体,音乐课用来训练心智。
他还有一个特别具有特色和原创性的想法,就是高等教育制度。
为了教授精选出来的学生,必须创办学园。
他在教育问题上并不是平等对待每个人,尽管他非常重视对那些较有天赋的青年进行教育问题,但是他并不很重视一般人的教育,这简直就是歧视嘛!接下来说一下国家理论。
国家的基础当然是正义。
柏拉图认为国家最好的形式就是把人们分为三个等级——哲人王,军队,平民。
哲人王是国家的统治者。
他为什么主张哲人王统治国家呢?从书中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必须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成为领袖,引导国家公民向善,只有哲学家才会懂得事物真实的存在,而懂得事物实在的知识或许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
哲学王就是至善的人,所以,只有哲学王才会懂得善并守卫它。
其他人作为军队和平民的身份各得其所,发挥自己的作用。
军队是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治安的,而平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天分,不扰乱国家秩序,人人向善。
我觉得他所描述的理想国并不是民主社会,虽然他并没有涉及到奴隶制度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也没有提出要废除奴隶制。
自我感觉,平民就是奴隶,而哲学王是主人,统领一切,平民没有政治权利,只是进行日常生活的生产工作,为国家服务。
虽然表面上好像人人平等,实际上是披着民主外套的奴隶社会,这其实与他的贵族阶级身份有关系。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属于政治学说。
在第八卷和第九卷讲到了苏格拉底对各种现实政体的评价。
书中从人性论的角度对五种政体做出了评价。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体: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在这五种政制中,最好的是王政或贵族政体,其他的则次之,而僭主政制是最差的。
“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
”苏格拉底分析了政体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每种政体相对应的人性。
任何政制制度都有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们性格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的。
《理想国》主要涉及到认识论的内容,主要是理念论。
所谓“理念”就是idea 和eidos,本义指“看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其中有著名的三个比喻“日喻”“线喻”“洞喻”这几个比喻都是为了论证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学说。
灵魂学说涉及到个人正义问题,只有向善的灵魂才是不朽的。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德性论的一个总括。
他的这个理论有伦理学上的意义,所以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里面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像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教育等等,因此结构就有些混乱,需要细细品读方能体会其中的深奥之处。
若是与柏拉图后期的作品《政治家》和《法律篇》作个比较的话,会更容易理解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在哲学、政治、教育、宗教、科技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拿来当枕边书品读。
注:《理想国》为郭斌和,张竹明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8-1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