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良性病变,多为单侧和单发,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文献报道,40岁以下发病率为20%,60岁以上为33%,男女比例为
1.88∶1[1]。
临床上单纯性肾囊肿,直径小于4 cm无明显临床症状,如腰痛、血尿、高血压者无需处理,可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B超。
直径大于4 cm,出现腰痛、血尿、高血压、尿路梗阻、感染及怀疑恶变倾向时就需尽早手术治疗[2]。
传统采用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肾囊肿穿刺注入硬化剂治疗。
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疗效肯定,但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病人耐受性差,且术后恢复慢。
经皮穿刺肾囊肿吸取囊液后注入硬化剂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但受囊肿位置的限制,对于肾上极和中极腹侧囊肿穿刺困难且易引起出血、腹内脏器损伤、气胸、剧烈疼痛、硬化剂外溢或进入集合系统等并发症。
更重要的是术后易复发,KELLOGG等[3]研究显示复发率高达44%。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4],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成为治疗肾囊肿的主要方法,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且术后基本无复发或仅个别复发,被认为是治疗肾囊肿的理想术式[5 7]。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包括经腹腔和后腹腔两种入路,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经腹腔途径解剖清楚、视野清晰,建立手术腔隙省时安全,手术视野开阔,可以同时处理双侧肾囊肿。
但易损伤腹腔脏器,左侧易损伤脾、胰腺,右侧易损伤下腔静脉。
并且对肾背侧囊肿显露困难,对腹腔有手术史、外伤史、感染史的病人,经腹腔途径手术往往受到限制。
经后腹腔途径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且克服了经腹腔途径的缺点,其适应证更广。
缺点是手术操作空间较小、解剖标志不清、不能同时处理双侧肾囊肿、易损伤腹膜,同时对手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有研究显示,上述两种手术途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8 9]。
本文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两种手术途径的选择主要根据囊肿的位置,囊肿位于肾脏腹侧时经腹腔途径有优势,囊肿位于肾脏外侧或背侧时经后腹腔有优势。
由于肾脏位于后腹膜间隙,综合考虑两种途径的优缺点,目前认为经后腹腔途径更具有优势,本组病例经腹腔途径者26例,经后腹腔者113例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本组139例病人均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者,无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者,疗效满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①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肾囊肿直径大于4 cm,伴有临床症状如腰痛、发热、血尿、高血压、反复尿路感染或疑有恶变者可行手术治疗。
②把握手术禁忌证,有下列情况者不行手术:囊肿直径小于4 cm,无症状且无肾功能损害;患有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有急性腹膜炎症状者;肾囊肿存在感染或局部粘连较重者。
③术前完善检查,根据泌尿系B超、CT、静脉泌尿系造影等检查确定肾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周围血管、肾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
常规行心肺功能检查。
④手术通道建立合适:经腹腔途径取四点穿刺,先取脐下穿刺建立气腹后再穿刺其余位置,防止盲目穿刺损伤腹内脏器。
经后腹腔途径取三点穿刺,先以腋后线十二肋缘下处为第一穿刺点,在手指引导下穿刺其余两点,穿刺点与肋骨或髂骨距离要适中,防止影响器械操作。
⑤术中操作仔细轻柔,根据解剖标志找到肾脏: 经腹腔途径者可用超声刀切开升(降)结肠外侧后腹膜,将结肠肝(或脾)曲向内侧或上方牵拉,显露肾脏。
经后腹腔途径者可在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膈肌角、腹膜反折等解剖标志显露肾脏。
⑥囊肿的处理:用超声刀纵行切开肾周筋膜,由肾下极向上游离肾周脂肪直至显露蓝紫色的囊肿。
充分游离肾囊肿显露囊壁边缘,动作轻柔勿撕破囊壁。
同时,注意勿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及血管。
囊肿完全暴露后,可切开一小口吸净囊液,后提起囊壁,用超声刀距肾实质边缘3~5 mm处切除囊壁。
电凝囊壁边缘止血,但不宜电凝囊肿底部,防止损伤肾集合系统导致漏尿。
⑦正确区分盂旁囊肿与肾盂:首先囊肿挤压没变化,而肾盂挤压则变空虚;其次可向囊内注水,明显膨胀不易注入者为囊肿,反之为肾盂;再者术前可逆行置入输尿管导管,术中不能鉴别时可注入亚甲蓝来区分。
⑧术后为防止囊肿复发可于术中用超声刀电凝囊壁边缘并夹上钛铗,囊腔用脂肪或止血纱布填塞。
⑨手术结束前应将气腹压力减到1.1 kPa,再仔细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并及时止血。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1~2 d拔除。
对于老年病人术后鼓励及早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本组139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且疗效明显,显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不易复发等优点,是外科治疗肾囊肿的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