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式比较[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带动关系形成的动因,并对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不同带动形式的带动能力与利益联结的紧密程度相关,利益联结越紧密带动能力越强,反之,带动能力越弱。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形式1 引言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具有独立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的农民以及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主体,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产加销一体化为纽带,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作用,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的兴衰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带动农户、带动地区以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发展模式,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然而,龙头企业最基础、最根本的带动作用应该是带动农户,在组织农户进市场中发挥带动作用,在增加农户收入中发挥带动作用,在培养新型农民中发挥带动作用。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带动关系形成的动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龙头企业与农户走到了一起,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资源,通过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带动关系。
2.1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动机龙头企业经营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龙头企业所追求的无外乎增加收益和减少费用。
在市场交易中广泛存在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谈判、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就需要将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来完成,即把部分原本是外部的市场行为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计划生产和分配,这就要求龙头企业要与农业保持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以某种形式把与自己生产经营有关的原材料生产供给者(农户)与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
另外,龙头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而其面临的现实却是高质量的原材料不能得到稳定供应,资金的短缺又使得完全由自己进行原材料的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龙头企业联合农户、带动农户,走向农业产业化。
因此,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保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提高企业竞争力。
2.2 农户选择被龙头企业带动的动因农户追求的目标是得到更多更稳定的收益和实惠。
我国农户是分散独立地从事农业经济活动,农产品交易成功的前提是农产品正好符合市场要求。
但分散的农户各自独立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其交易额来说总是相当高昂的,因为,农户对于种植品种、销售渠道、价格发现、讨价还价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非常匮乏,这些信息对农户来说不可获得或不可确知,或者获得或确知所需费用非常高昂。
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地增加了交易风险,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急剧上升。
农户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要么自己组织起来,要么加入某些经济组织。
而龙头企业的订单生产,统购统销模式,为农户提供了一定的价格保障,降低了农户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在这种情形下,农户选择被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串”起来,选择被龙头企业带动,成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组成部分。
因此,农户选择被带动的动因可以总结为:其一,保障农产品的销售,增加收入;其二,节约交易费用和降低交易风险;其三,获得技术指导、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及其他社会化服务。
3 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式的比较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买断式、合同式、合作式、企业化、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五种,因此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买断式带动形式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初级方式,买卖关系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初级形式。
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下,龙头企业与农户以市场为纽带结成松散型的利益关系,二者之间只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市场上进行农产品现货交易,双方不签订合同,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交易结束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再有其他经济联系,双方都要承担不确定的风险,两者的关系和联结都是不稳定的(见图1)。
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农户出售农产品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对农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但是,相对于龙头企业的经济地位来说,农户还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仍处于原料提供者的地位,独立组织生产,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劣势。
龙头企业对增加农户收益、实现农户利益目标的作用或贡献非常有限,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因此,买断式带动只能算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初级形式。
3.2 合同式带动形式合同式带动形式是目前我国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的一种带动形式。
龙头企业与农户以契约为纽带建立起经济联系,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龙头企业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形式、价格水平、收购数量和收购方式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农户除了获得农产品的收购资金外,还可以从龙头企业那里获得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物质支撑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见图2)。
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下,龙头企业稳定了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供应,省却了由于货源不稳定造成的机会成本,也降低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户的小生产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相连接,有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的提供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利润,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和投入水平,增强农户参与竞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使农户有一定的利益保障。
但是,这种利益联结是一种不稳定的半紧密型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
龙头企业在合同的制订、谈判能力、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处于强势,各分散农户的谈判地位处于劣势,在利益分配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农户利益很难得到保证,农民交易费用仍然很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很难形成,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合同违约现象普遍存在。
3.3 合作式带动形式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因素与资本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生产环节与服务环节、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
一般通过合作组织这个载体,在流通、加工、科技、信息咨询等环节以服务或自助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综合了资本相对较多的企业化经营和合作组织民主性的优点,有利于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多元化利益共同体。
图3 合作式带动形式示意这种带动形式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或称中介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然后再与龙头企业连接(见图3)。
这里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农户自发组织的,也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的。
在这种方式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特殊的中介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供应,降低了直接与农户联结的交易成本,并把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要素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作用延伸进入分散农户的种养过程,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保证农产品符合龙头企业要求的标准,合作经济组织约束规范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减少了农户的机会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农户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自组织能力增强,谈判地位提高,市场风险降低,除了从合作组织得到利益外,还可以得到其他经济环节利润返还,与龙头企业共享市场收益。
“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龙头企业+农户”的完善,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创新形式,是现阶段重点发展的带动形式。
3.4 企业化带动形式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中较为稳固和有效的方式,是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趋势,也是现阶段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目标形式。
这种利益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和管理,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资金、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管理服务等用共同的利益连接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同体(见图4)。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产权独立的决策实体,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进行垂直一体化经营,把农户的生产作为自己的第一生产车间,实行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使连续的各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在企业内部进行协同。
农户可以将土地出租,由龙头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使广大的农村变成一个个大型的规模化、集约化企业,还可以获得龙头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成为企业的员工,按企业的统一决策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或加工,通过土地租金和领取工资两种方式获利,既可以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又可以有机会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与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户自身素质,充分体现了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
3.5 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带动形式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模式中,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成为龙头企业的股东,以产权为纽带与龙头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参股农户拥有龙头企业赋予的管理权和监督权,龙头企业对农户在技术、资金、运销等方面承担一定的义务(见图5)。
龙头企业与农户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
农户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其身份和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提高,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明显作用。
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实现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联合向利益共同体的转变,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而且可以参与共同体的重大决策,分享联合体的利润,使得利益机制朝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带动形式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高级形式。
4 总结以上分别对基于买断式、合同式、合作式、企业化、股份式或股份合作式五种利益联结机制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式进行了分析,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这五种带动形式,更简洁地识别它们的异同点,现对它们进行简要比较(见下表)。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五种带动形式是不断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从初级带动形式向高级带动形式演进的过程,从以市场为纽带的纯粹的买卖关系发展到利用契约来约束双方行为的合作关系,再到以产权为要素的企业内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交易费用逐渐降低,利益联结程度由松散到紧密,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由弱到强,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参考文献:[1]邸长慧.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2]雷玉明.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以湖北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计划项目《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研究》(项目编号:413010207-1102-010********)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