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专题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高考历史:专题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环境 倾销商品为目的,当时忙于侵略中国
瓜分世界为目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内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
环境 充分
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没有发动群众,资产
不断发生 • ②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并主持前期改革 • 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02 内容
•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 设立三长制 • 整顿吏治 • 迁都洛阳 •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
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 贯、行汉制、崇儒学。
➢ 应重视选拔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 ➢ 改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依法治国 ➢ 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考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 01 背景
•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 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 北魏统治面临社会危机 • ①由于制度欠缺(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使得改革 可以顺利推进
05 影响
• 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 奠定了基础
06 性质
• 自上而下地改变北魏社 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07 认识
•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
农奴的贫困生活
富裕的农奴主家庭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01 改革开始
➢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 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 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亚 历 山 大 二 世
02 改革内容
➢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 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
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 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 社
来了鲜活的元素 •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
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 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
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考法3 王安石变法
01 背景
•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 矛盾十分尖锐
• 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 积贫积弱的局面
•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 加尖锐
➢ 局限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 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
日军侵入朝鲜江华岛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易混1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比较 易混2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易混1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国际 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 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资本输出、
➢ 消极影响 ① 轻罪重罚,轻视教化 ②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暴政 ③ 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④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08 启示(借鉴)
➢ 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
➢ 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与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但是 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 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评价: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方面 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置舰船,扩建海军。 评价: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戊戌变法的认识
➢影响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2)历史意义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 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 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02 目的
•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 积弱局面
•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 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03 主要内容
➢ 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 (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 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 ➢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王安石
考法4 戊戌变法
01 条件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的支持;康、梁的个人努力 (7)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
02 局限性 ➢ 不彻底性 ➢ 掠夺性 ➢ 欺骗性
残败的俄国农村
考法4 明治维新的背景
01 明治维新的背景
➢ 幕府统治危机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外交 ④外患
➢ 幕府的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 改革条件成熟
日本的封建等级示意图
02 明治维新的目的
➢ 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 立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02 明治维新的影响
➢ 积极影响: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 促使日本走向世界
➢ 消极影响 ①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② 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给被侵略国家
的人民和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 灾难
03 明治维新的性质与评价
➢ 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 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转折点, 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解放”后农民的生活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01 进步性
➢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是封建地主阶级实行的一次自上而
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 ) ➢ 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 由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 转折点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形势
明治维新的内容
➢ 政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 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殖产兴业”(核心) ➢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包括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
、生活习俗西化等 ➢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 ➢ 法制: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
考法1 商鞅变法
01 背景
•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局部推 广
• 政治:诸侯割据混战;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其变法的理论武器 • 军事: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诸侯兼并统一战争频繁 • 教育:私学兴起 • 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为其提供经验 • 客观: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变法 • 统治者支持:秦孝公的支持
➢ 失败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只是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5)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了对中 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专题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73 考点73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目录
CONTENTS
74 考点74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73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法1 商鞅变法 考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法3 王安石变法 考法4 戊戌变法 考法5 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改革(选修内容命题
的基本模式之一)
考法5 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改革(选修内容命题的 基本模式之一)
➢ 中国古代改革 ➢ 中国近代改革 ➢ 中国现代改革
考点74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法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改革 考法2 明治维新
考法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推动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改革
01 背景
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秦兵马俑·将军俑
秦兵俑·跪射俑
秦兵马俑·御手俑
04 性质
➢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 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
05 结果
➢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 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 了重要作用
➢ 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对后世也 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03 特点
• 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 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
•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 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 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04 成功的原因
• 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 化趋势
• 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 个良好的前提
• 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的 改革
• 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 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 认识(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 良道路走不通








➢ 认识中国近代化——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洋为中用) (1)近代中国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维新变法(君主立 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2)向西方学习程度不断加深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3)西方近代化道路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