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期末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工程管理年级: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日期: 2014年6月10日浅谈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它放在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坚持不懈地推进,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突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当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热门话题的时候,如何节约能源,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节能、住宅、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

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在我国,这一比例为25%左右,居各种能耗首位,其中50%以上消耗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空调上。

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日益加剧,能源将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的主要因素。

为此,我国提出了社会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而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既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环保价值。

目前我国仍有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砖、瓦、灰、砂石来建造房屋,且绝大部分是由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的小型企业生产的,不仅毁坏了大量的良田,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房屋的建筑功能也难以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排放的工业废渣大量堆积,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满足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摒弃大量浪费有限资源的做法,做到既要保护耕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又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1.住宅建筑规划中的节能设计1.1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

实测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耗能量要比南北向的高5%左右。

现代住宅设计中,建筑的朝向应根据住宅内部房间的使用要求、当地的主导风向、太阳的辐射、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各地区的气候等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来确定。

一般来说,我国住宅最适宜的建筑朝向为南略偏东或西。

对于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应考虑住宅建筑的长轴方向垂直夏季主导风向,而北方冬季寒冷,住宅建筑的长轴方向应平行冬季主导风向,以防止冷空气渗透量的增大。

住宅建筑的平面形状,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外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

因为外表面积越小,冷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1.2合理规划平面布局及控制体形系数居住区住宅的平面布局有周边式、自由式和行列式3种。

周边式太封闭,不利于风的导入;自由式多在受地形限制时采用;行列式是最常见的形式,有并列式和错列式布局的变化,在某些地形中,还会出现斜列式布局。

为了促进通风,居住区布局应尽量采取行列式和自由式,从建筑防热的角度来看,行列式和自由式都能争取较好的朝向,使大多数房间能够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日照,其中又以错列式和斜列式的布局较为好。

(周边式)(自由式)(错列式行列式)在立体布置方面,应采取“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等建筑手法,从而有效地挖掘环境的节能功能,同时又可打破居住区单调、呆板的效果。

体形系数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建筑体积之比。

比值越大,能耗就越多。

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加0.01,耗热量指标增加2.5%。

因此,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多样化与节能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般讲,6层左右的建筑物对建筑节能较为有利。

另外,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其外表面积越小,热交换量亦越少。

因此,建筑物的造型宜简洁、完整,尽量避免复杂的轮廓线。

1.3合理的套型平面在住宅单体套型方案设计时,要从节能的角度、提高舒适性及家居生活的规律出发,合理进行各房间功能分区。

一般应将家庭人员主要活动的且停留时间长的客厅、主卧室等布置在南向,厨房、卫生间等布置在朝北和东西向。

这样使主要居室在冬季能获得充裕的阳光;套内每个房间均要有直接对室外的窗,前后房间的门窗尽量相对设置,为自然采光和夏季组织穿堂风创造条件;炎热地区可采用内天井或外天井住宅套型平面,利用高差和热压差形成自然通风,以此改善室内的微小气候。

1.4绿化布置良好的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起到调节居住区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作用。

居住区绿化应注意几点:一是要以地面绿化并以种植灌木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入水景;二是要在临近住宅的东、西、南面的适当位置种植一些高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夏季遮阳,冬季不遮挡阳光,有利于朝阳居室的节能;三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墙面、阳台进行垂直绿化。

这样,一方面能丰富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另一方面能减少建筑与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形成一种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又可增加绿化面积的复合型围护结构,从而有效地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条件。

2.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30%以上。

因此,改善墙体的传热耗热量将明显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

其措施有:2.1改善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在材料选择时,采用新型节能砖,如多孔黏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类型的材料,使其集承重和保温隔热于一体;也可利用当地出产的浮石、火山渣及其他轻骨料或工业废料生产多排孔轻质砌块,用保温砂浆砌筑,有节能、节地效果。

2.2对墙体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即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技术,构成复合墙体。

目前,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比较广,它不但解决了外墙热桥的问题,而且具有增加室内使用面积,方便室内二次装修等优点,目前使用较成熟的几种外墙外保温方案有:外贴聚苯板保温、外贴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夹心聚苯板外墙保温、钢丝网架岩棉夹心板外复合保温等。

外墙内保温有饰面聚苯板内保温复合外墙和纸面石膏板内保温复合外墙。

2.3寒冷地区住宅室内沿外墙周边地面的保温设计沿外墙周边的室内地坪和其以下的外墙如不采用保温措施,其外墙的内侧墙面以及墙角在冬季易出现结露,从而使得地面的热传导损失增加,甚至地坪被破坏,影响正常的使用。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沿外墙周边的室内地面垫层以下设置一定厚度的松散状或条板状、且有一定抗压强度、吸湿性小的保温材料,如0.5m厚炉渣等;二是对外墙室内地坪以下的墙体在内侧或外侧加50~70 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从而保证住宅室内的热稳定性和控制寒冷地区采暖能耗。

3.门窗的节能设计门窗是薄壁轻质构件,通过门窗传热和其缝隙空气渗透的耗热量约占整个住宅建筑耗热量的50%,因此,外门窗是住宅建筑节能的重点。

3.1合理控制窗墙面积比窗墙面积比是指住宅窗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作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西向、南向的窗墙面积比分别不应超过0.25、0.3、0.35。

因此,从地区、朝向和房间功能出发,应选择适宜的窗面积,同时应强调东西南北开窗有别,是通过减少北侧窗的面积来减少热量的损失。

3.2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是减少室外冷热空气渗入室内的一个重要措施。

如采用平开门窗和大块玻璃窗扇,以减少扇与框、扇与扇、扇与玻璃间的缝隙,并在缝隙中嵌入密封胶条;在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用保温砂浆或泡沫塑料等材料来填充密封,使从门窗渗入的冷空气减少,提高气密性。

3.3使用新型材料,改善门窗的保温性能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如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其热工性能。

同时还有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单层玻璃本身的热阻很小,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一些新型的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等,在造价允许的条件下应积极采用。

4.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耗热量约占整个住宅建筑耗热量的7%~8%,有数据表明:夏季顶层室内的温度要比其他层高约3℃左右,因此,屋面的保温隔热也不容忽视。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高效保温材料保温屋面这种屋面保温层选用高效轻质的保温材料,保温层为实铺。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加气混凝土条板、乳化沥青珍珠岩板、憎水型珍珠岩板、聚苯板等,均有利于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取得良好的节能和改善顶层房间的热环境效果。

4.2架空型保温屋面在屋面内增加空气层有利于屋面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屋面夏季的隔热效果。

架空层的常见规格做法为:以2~3块实心黏土砖砌的砖墩为肋,上铺钢筋混凝土板,架空层内铺轻质保温材料。

4.3倒置型(外)保温屋面外保温屋面是把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使保温层还起到了防水层的作用,这些材料必须保证防水和耐气温性能好,不易老化,以聚苯乙烯板为好。

再在其上用混凝土预制块压住,不需黏结,方便维修,其价格也比较便宜。

4.4隔热屋面可采用通风屋顶、阁楼屋顶、吊顶屋顶、植被屋顶、蓄水屋顶等进行隔热处理,提高屋顶的隔热能力以起到节能作用。

5.结语住宅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但与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密不可分,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设备设计、管理等。

另外建筑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设计时更多关注建筑节能问题,使人们能重新回到自然界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手段、科学技术和社会力量,精心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做到节约能耗,提高热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1]张静.浅探绿色节能建筑设计[J].世界建筑,2009,35(5):12-13.[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付祥钊.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王立雄.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6]张学英,赵小强.论建筑节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