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检测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A. 月相的变化规律B. 地球自转方向C. 日本常发生地震2.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3. 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4.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B. 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C. 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D. 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9. 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B.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10. 下列属于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的是( )①洗碗机能让我们饭后不发愁②可视电话改变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③网上购物不用再逛市场④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⑤嫦娥一号卫星的绕月飞行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A. 点燃酒精灯B. 滴加溶液5.如图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C. 量筒读数 )D. 放置滴管B. C.6. 下列实验项目与所选仪器对应错误的是(A. 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C. 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试管7. 下列仪器有“ 0刻”度线的是( )A. 体温计B. 量筒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 量取液体体积——托盘天平D.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C. 刻度尺D. 量杯A. 取用液体 B. 量取液体 C. 倾倒液体)D. 加热液体⑤ D. ①②④⑤C. 器壁上的水可成股流下D. 器壁无水12.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 34 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 15 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毫升的量筒和滴管D. 50 D. 水2.12 cm 、 2.13 cm 、2.13 cm 、()C. 100 毫升的烧杯和滴管 ()C. 刻度尺 测得的四次数据分别是( )A. 小于 19毫升B. 等于 19 毫升13.要测量 1 分硬币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C. 用刻度尺测量 10个 1分硬币叠加的总厚度,再除以 10,求得一个硬币的厚度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 10 个 1 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14.做某实验需要量取 45 毫升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A. 100 毫升的烧杯B. 10 毫升的量筒15.测量不规则的石蜡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 A. 细铁丝 B. 量筒 16.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 2.44 cm ,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D. 无法判断 )C. 大于 19 毫升17.下列测量应选择毫米刻度尺的是 ( )A. 装配教室窗玻璃前,测量窗户的尺寸B. 测量操场的周长C.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D. 测量人的身高18.科学并不神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
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
观察可以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下列仪器可以用来进行定量观察的 是( )19.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 毫米, 759 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 A. 分米、毫米、厘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米20.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为20℃,用它测量 l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为 80℃,若用这支温度计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41℃,则这杯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 ) ①烧杯 ②滴管 ③玻璃棒 ④酒精灯 ⑤药匙 ⑥试管23.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丝的直径,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先数出金属丝的总匝数为35匝。
由图可知,金属丝匝的总长度是 _________ ,计算得金属丝直径是 _______ mm 。
若在数匝数 时少数了 1 匝,则测量值将偏 ________ (填“大”或“小”)。
24.如图所示的量筒是以 _______ 为单位标度的,最小分度值是 ________ ;测量时如果如图那样读A. 器壁上的水可聚成水滴B. 器壁上出现均匀水膜C. 2.13 cmD. 2.21 cmA. 玻璃棒B. 温度计C. 放大镜D. 显微镜C. 毫米、厘米、分米、米 D. 毫米、分米、厘米、米 A. 41℃B. 21℃C. 35℃二、填空题(共 5题;每空 1分;共 16 分) 21.在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取少量固体药品的是 ___ 的是 _______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________ ,常用来搅拌的是 D. 36 ℃,用来滴加少量液体22. 如图,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铅笔的长度是 铅笔的长度是 __ cm 。
cm ,图乙中第 22 题图 第 23 题图 第 24 题图A. 2.12 cmB. 2.127 cm25.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实验探究题(共 2题;每空 2分;共 20分)⑴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________ ,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 。
(2) 图乙是体温计,它的最小刻度为 _______ ,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_______ 。
(3) 图丙中,量筒的量程是 ______ ,金属块的体积为 ________ 。
27. 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 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⑴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 20 cm 的钢尺, 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 晒, 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 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 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 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装置 中 AB 是粗细均匀的铜棒, COD 是可绕 O 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 A 端 固定不动, 指针 C 端紧靠在铜棒 B 端,当用酒精灯给AB 加热时, 小明可 以通过观察 ,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
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 段比 OD 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________ 作用。
(3) ___________ 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问题: 。
四、解答题(共 2题; 28小题 12分; 29小题 12分;共 24分)28. 为了研究 “伽利略温度计 ”某学习小组按资料描述自制一个简易测温装置。
管,通过软木塞与 A 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 h ,记录数据如下表: ⑴一般来说, _______ (填 “气体 ”液“体 ”)热胀冷缩最显著,固体 最不显著。
(2) 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_______ 。
(3)用此温度计 _______ (能 /不能)测 29℃及其以上的温度,为什么?问题。
A 为一塑料瓶,B 为吸 h ,温度 /℃ 1719 21 23 25 27h/cm 30.2 25.0 19.8 14.6 9.4 4.2⑴温度计的温度为 _______ 。
⑵小球的直径是 _______ 。
⑶石块的体积是 _______ 26.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
请根据图示填空。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科学家改进了伽利略的温度计。
他将装置倒转过来,将水注入玻璃泡内,而将空气留在玻璃管中,制成了第一只液体温度计。
由于管口没有封闭,水会不断蒸发从而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对此,你将做如何改进。
29. 有一只刻度不正确但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甲,将它与一只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为14℃;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为78℃,则:⑴当甲的示数为-2℃时,乙的示数为多少?(2)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甲与乙的示数相等,若存在,请计算此示数为多少?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C4. D5. C6. B7. C8. D9. D 10. A 11. B 12. C13. C 14. D 15. C 16. C 17. A 18. B 19. D 20. C二、填空题21. ④;⑤;②;⑥;③22.4.7;4.7023.4.50cm(4.48cm--4.50cm 均可); 1.3;大24.mL ;2mL ;偏大25.-34 ℃; 1.10cm;20cm3三、实验探究题26. ⑴1mm 或0.1cm;1.85cm(1.81-1.85 都可)(2)0.1 ℃;36.6℃ (3)100 毫升;20 立方厘米27. ⑴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2)指针示数变化(答指针偏转角度亦可);放大(3)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物体的长度变化是否与材料(物体的自身长度、温度的变化大小等)有关?四、解答题28. ⑴气体(2) 瓶内气体的热胀冷缩(3) 不能;温度每升高2℃,液柱下降 5.2cm 之多,而在27℃时液柱总长已经小于 5.2cm(4) 大气压强(5)封闭管口、管径变细、水面加油层(答出一条即可)29. ⑴甲在实际温度20℃到80℃之间的刻度格数:78-14=64 格甲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60/64℃-2 和14 差16 格,则温差为16×60/64 ℃=20℃ -15℃=5℃(2) 设实际温度为t 时,与甲的示数相同(t-14) 60×/64 ℃ =(t-20)t=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