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1895-1919

中国近代史1895-1919

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革命 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 作用。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深化必备】 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主张的演变历程及 特点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 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
(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
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 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又深入一步。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 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预测3】 (2013· 梅州质检)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 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 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 )。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团运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 度的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说明资产阶级共和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废止缠足、西式婚礼的出现和中山装的流行。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西方 政 列强 治 侵华 文 明 义和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
(2)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 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
变化
【典例3】 (2013·广东文综,15)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 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 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第8讲 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1895~1919年 )是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 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
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 D 项。 答案 D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感悟】 (1)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 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多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对近代 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思想主张、特点的理解认识。
(2)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
与社会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三要运用社会史观、现代
化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 等。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深化必备】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风俗变迁及思想观念变化的 特点
伴 随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 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 西服、住洋房、乘汽车等成为有钱人追求壳”和“成果象征”
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 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选项 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
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
D项中的 “ 中华民国 ” 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成为袁世 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答案 D
中的“没有任何成效”歪曲了史实,皆排除。
答案 B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二
近代中国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演变的特 点、影响
【典例2】 (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 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
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预测2】 (2013·淮北模拟)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
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
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 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 ……彼实窃我中国 古圣之绪余”这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复 ( )。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和对比近代思想流派主张的能力。题干信息 提供的思想流派的主张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反对只学习西
方的先进技术。根据这一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显然指
A.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
B.反对“扬己抑人”的西学起源论 C.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通过严复第二句话,可知他反对向西方学习时 “扬己抑
人 ”,说西方科学技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故选 B项。从材料中
并不能看出严复反对“西洋格致诸学”、中体西用、主张学习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
的和平”“失序”等,说明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并未真 正解决近代社会问题,故选 B 项。 A 项说法无法从题干材料中 获取有效信息,排除; C 项中的 “ 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 D 项
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统治的切实手段;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学 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2)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 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 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上升到制度层次。
某君等。
(3)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 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 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 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 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本题以歌谣为切入点,考查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解
题关键信息是“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和“独立,中国岂是
鞑子的”。作者把反清与独立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早期民族主义者的反清排满的特色。因为是歌谣,说明影响了 普通民众。革命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所以 A项错误;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与题干“独立反朝廷” 无关,排除 C项;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主流是大革命时期的情况,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2)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的封建等级的三纲五
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 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 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由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 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
异常活跃。
1 .政治上: 伴 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
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
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 政治的道路。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2 .经济上: 资 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 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局、特点及意义
【典例1】 (2012·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 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
B.中国同盟会
C.三民主义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治 辛亥
文 革命 明
(3)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
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屡遭挫折,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政 治民主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列强经济侵略 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特 征 经 济 文 明 民族工业发展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 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 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