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 同等学力 国际经济学 精讲班

2014 同等学力 国际经济学 精讲班


H-O模型/赫-饿模型/资源禀赋理论
• 该模型意在修正李嘉图的劳动力单一生产要素论,它指出: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 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 具体而言,1.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2. 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时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 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 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 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 型商品。3.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A国劳动力充裕,B 国资本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 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资本价格 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 充裕。4.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授课重点
• 熟悉大纲 • 把握考点精华 • 组织标准答案
国际经济学P325
•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 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它 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分析一国与 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 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 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提供曲线
• 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 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 品数量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 组合。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 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 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P341
出口贫困增长
• 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 反而使其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 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 发生原因为: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 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 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 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 P344
H-O模型/赫-饿模型/资源禀赋理论
• H-O模型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 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 集型商品上具有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 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 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 要素的商品。
H-O模型
• 结论: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密度一致的 产品出口就能在国际交换中得到好处。 • 要素禀赋:一国家的要素优势(先天和后天) • 要素密度:各要素在产品中的比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 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 特点不同产生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战略性贸易政策
• 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 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 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 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 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 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 高自身的福利水平。P355
贸易条件
• 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 口商品价格之间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 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由于涉及的 是一个国家几乎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一 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 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P339
贸易条件改善/恶化
• 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 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 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 条件恶化。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 选择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第四章
本章曾考题目 2.倾销 题型 名词解释 选择题 简答题 3.进口配额 选择题 名词解释 年份 2002年 2004年 2009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1.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简答题
保护贸易政策
• 关税 • 非关税 • 幼稚产业
生产者剩余增加
价格 P
R
S
Pe Pt=Pw+t Pw A
a b c
E"
d
E'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消费者剩余下降
价格 P
R
S
Pe Pt=Pw+t Pw A
a;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福利净损失=b+d
非关税壁垒
•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 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国际经济学
• 国际贸易—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 理论-政策 • 国际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收支-外汇 • 要素国际流动 • 经济内外均衡 • 一体化
第二、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生原因与发展态势
• 选择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第二章
本章曾考题目 结合图形说明贸易 条件与出口的贫困 增长。 题型 简答题 年份 2013年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试卷分值及题型分配
• 分值:15分 • 题型:2个选择题+1个名词解释+1个简答题
2008-2013年国际经济学考点分布
选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2 8 25 5 12 2 5 19 7 名词 简答 计算论述 分值
比较利益(简答题)
•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试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 益。 • 假设前提: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即世界有两个国家 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即有AB两个国家,XY 两种产品。2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要素(主要是劳动)在一国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 流动。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 含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 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6收入分配不受贸 易影响。 • 基本内容:比较利益的原则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 衡取其轻”的原则,该学说的充分条件是,两国劳动生产 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必要条件是各 国自身与自身相比在不同的产品上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价格 P
R
S 贸易效应 BC+FE' ACFE"
Pe Pt=Pw+t Pw A
a b c
财政效应 E"
d
E'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小国关税
• 国际收支效应为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 等于(Q1Q3+Q2Q4)OPw。 • 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B,总量为 OPtA,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E"E'。损失的消费者 剩余中,PwPtAB为生产者获得,Q3Q4 * PwPt为政 府税收,上有ABC和FE'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 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关税
• 关税-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 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小国关税
•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 格的决定者,即它对应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事实上没有多大 影响。 • 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w、Pt 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 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 • 保护效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 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 • 消费效应是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 效应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 税收效应为PwPt * Q3Q4,即ACFE",是政府的关税收 入;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 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 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 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即是大机器和 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 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 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 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 来解释里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是实际中,并不 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的同、异质性 • 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 互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 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 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2合作或 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3 转口贸易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 有利可图。5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
技术差距论
• 该理论从各国之间技术存在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 贸易发生的原因,即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际产生, 其他国家由于技术上存在差距,因此,要再一段 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时间内便存 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即国际贸易产生。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络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 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 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理论 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 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 力强,因此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 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 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 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且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 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 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