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和现状 (2)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2)三、电视节目娱乐化要有“度” (3)四、如何应对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倾向 (4)主要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08-A-影视班:赵晓鹏摘要: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年来各种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充斥整个电视荧屏,使人们的使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本论文将从电视节目娱乐化与现状、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娱乐化、及其电视节目娱乐化所应注意的问题、到如何应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倾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最后的观点即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泛娱乐化、兴起、现状、收视率、低俗化、媒体、舆论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于现状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
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到这两年出现的《我爱记歌词》和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及湖南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其内容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逐渐消弱电视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当代人工作压力大,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重大原因之一。
紧张工作之余,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搞笑、整蛊的节目来调节生活,放松自己。
于是,一些媒体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对电视节目大搞娱乐化,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所以最终的电视收视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因此,作为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不得不考虑受众市场的需求,没有受众或者受众群小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娱乐化便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电视节目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天都会接受不同的各式各样的新鲜信息。
那么,对于信息时代的受众来说,受众对于信息的取舍直接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在纷繁的电视节目中,受众更多的会去选择一些有助于轻松接受信息的电视节目,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鲜的信息。
所以,电视娱乐化便随之产生了。
我国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催化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生。
在国外,多元的市场盈利模式使他们的电视节目大多健康积极,而在我国,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媒体不得不使媒体人花更多的精力去拉广告拉赞助,广告费得多少又与节目的收视率息息相关,什么类型的节目的收视率高那?无疑相比其他节目娱乐节目更占上风。
国外娱乐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是一方面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视节目也受到了国外电视节目的冲击。
各个电视台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和抢占市场份额,也不断地引入或模仿国外的娱乐电视节目。
比如,以前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韩国娱乐节目《情书》,今年东方卫视举办的热火朝天的《中国达人秀》节目等,都在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提高自己的收视率。
对于本土的一些电视台,也开始尝试学习国外的娱乐电视节目,或模仿或创新,这些也促使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要有“度”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的本质,本该是轻松参与,大众共享的,虽然娱乐化满足了受众、媒体的需求,但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也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在正有不少媒体在渐渐地:靠拢庸俗,走向通俗,取就低俗。
有些娱乐节目为了赢取高收视率,不惜以色情为卖点,狂打擦边球,暴露人性的丑恶,挑战道德的底线,如2008年春节,一组“艳照”在网上发布并且迅速流窜,经媒体肆意渲染,“艳照门”一路走来一路高歌,其史无前例的影响把大众传媒娱乐化推向了极致。
还有些娱乐节目,喜欢以整人、吓唬人来愉乐观众,甚至不惜颠覆传统道德,超出道德的底线。
现在经常有不少关于娱乐选秀节目中选手们的负面报道,比如某某选手进五强,三强了,马上就有人说她作风不行,人品不行,随之而来的便是无休止的绯闻、丑闻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娱乐选秀热潮给选手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更有甚者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放大事实,歪曲观察角度等等,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青少年处于未成熟阶段。
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广,还没有能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媒体。
尤其是电视。
而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尤其是娱乐新闻因为其独特的通俗性,趣味性。
很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娱乐节目。
他们对于“超级女声”的痴狂。
过度的青睐娱乐节目,势必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学业的关注。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
其实电视节目适当地娱乐化一下,并没什么不好,可是到了“泛娱乐化”的地步,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凡事总有个“度”嘛!四、如何应对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倾向曾经有个调查显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孩子们理想大都是当一名科学家,而到了90年代末至今的孩子们理想却都是成为大明星。
过去的孩子们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现在的孩子们却成了“我是明星我怕谁”。
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拜金主义的教育,这是谁之过?父母之过?学校教育之过?这些都不是,正是传播面最广,效率最高的电视传媒之过!娱乐节目泛滥之国。
当这些电视节目在浮躁的产生一夜成名这样的一个模版的时候,心态随之越加浮躁而导致所谓“泡沫意识”的产生。
这样带来的将是一系列的“泡沫生产”。
在这泡沫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严肃的迫问——电视娱乐节目应当负有怎样的社会责任?娱乐所不可逾越的文化底线,以及娱乐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尺度是什么?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出路何在?崔永元在《解放日报》一则《保卫良心》的采访报道上曾提到:“并不反对娱乐节目,但是反对娱乐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部生活。
” 这也就说明,电视节目不能全部娱乐化,总体趋势的发展不能代替一些严肃性节目的必然存在。
像一些法制类的节目,如《焦点访谈》、《社会大广角》、《法制现场》等等,更需要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发现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重视,倡导一种和谐、科学、法制的社会氛围,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坚守品味内涵,提升节目质量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提供众多的娱乐产品,这是当代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个现实。
但娱乐传播也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电视绝不能从“只讲政治”这一极端走向“只讲娱乐”的另一极端,电视娱乐节目更要坚守电视的文化品格,坚守娱乐底线,致力于提升电视娱乐节目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
门德尔松认为,普通人需要电视娱乐所提供的放松和无害的空想。
如果没有电视娱乐,人们也会寻找其他途径舒缓日常生活的紧张。
电视仅仅是比其他途径更容易、更有力也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
这样,我们现在的电视人,就要抓住这个有利的传播媒介,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从改善电视节目的内容开始,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视听环境,而不是纷纷追逐娱乐化的节目,而忽视了对受众的积极娱乐引导,做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良好契合点,从根本上解决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趋势。
(二)规范电视市场,创建和谐环境在当今媒体竞争的时代,各电视台都在抢占视听市场,有时候甚至不顾及电视市场对受众的影响,使一些粗制的电视节目出现在荧屏上,这样就使和谐的视听环境遭到了破坏。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我们在警惕其滋生低俗、平庸等不良倾向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在吸引受众、繁荣荧屏以及获取稳定收视率等方面的可取之处。
比如,它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富有时尚气息的包装,广泛吸引受众参与的互动特色等,都值得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进行研究与借鉴,积极推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对媒体工作者的实践进行科学引导。
如果我们有效地改进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主动与国际流行的电视节目制作手法接轨,不仅会积极推进中国电视的产业化进程,还有助于本土文化的更好传承。
这样,我们才能规范电视市场,创建一个和谐的视听环境。
(三)实现受众本位,丰富节目内涵众所周知,电视娱乐节目曾一度“目中无人”、“自娱自乐”,没有顾及观众的感受以及调动观众的参与情绪。
和任何大众传播一样,电视娱乐传播要赢得观众的喜爱,必须建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
在以受众为本位的传播关系中,受众是传播者服务的对象。
电视娱乐传播亟须建立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在娱乐节目中“以人为本”,真正尊重受众,为受众着想,致力于满足受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制作一些内涵丰富的电视节目。
在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电视庸俗化日趋严重的语境中,电视娱乐传播只有不断创新传播策略,从追求“快感”迈向追求“美感”,致力打造富有品格内涵的“绿色娱乐”,才能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挖掘本土特色,把握播放主动权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国家已经批准了一批境外电视频道进入中国的电视市场。
客观地讲,以目前中国电视媒体的实力去参与全球化、市场化文化传播的竞争,结果只能是加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
对此,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具有竞争实力的本土化节目,包括娱乐节目,集中精力培植精品节目,像央视的“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同一首歌”,河南卫视的“梨园春”等;其次,要有效控制外购节目的播出比例,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应严格执行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有关文件,并尽可能加快整合速度,缩减频道,精办频道;第三,对于严肃的科教节目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务必抑制消费主义类节目独霸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