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突破。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彻底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便于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如果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娴熟的合作技巧,在社会上将难以取得重大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学生经过互助合作,把学生从单一、不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学生间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对培养新一代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将会收获甚微。

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呢?一、精选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

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

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例如: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

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

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

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

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在《林海》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三次“亲切、舒服”的差异,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讨论后并做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营造氛围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

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

我继续努力。

)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

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

(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

)三、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

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都给学生个体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议一议。

如在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学生阅读课后注解,学生了解到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孟浩然在百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去扬州,李白来送行。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吟诵,体会诗中饱含的感情。

过了一会儿,就有学生说李白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从“尽”让我们遐想联翩。

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在岸上,站着目送了多久啊?这时,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李白对孟浩然的情义,已是水到渠成,很多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表达,他们纷纷走下座位,与小伙伴合作表演起这动人的一幕。

总之,没有个性的“我”充分独立的自学基础,就没有讨论中“我”的个性化的见解。

小组合作之前充分的自我感悟,大大激发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与欲望,创造性火花熠熠闪现。

四、有效组合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

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

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

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

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

其次,是任务分工。

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我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异质合作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理解重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乐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因此,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完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异质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如在教《爬山虎的脚》,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片之后,让学生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班上交流,通过几个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

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

通过优生的带动,学生们都能得出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同质合作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是分别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是需要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质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1)“优--优”合作,由于优等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2)“差--差”合作,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异质合作的话,容易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困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使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采用这种合作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在《新型玻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对于“差--差”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他们可以参照书上的内容系统回答即可,而对于“优--优”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他们要用自己的话,采取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

这样,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进行优势互补。

五、及时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成功的指导者。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

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1、肯定式的点拨。

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

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启动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

如在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课中,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皂荚树的高大?”我发现有很多小组的学生只得出了皂荚树的外形的高大。

对此予以肯定后,我又问:“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哪一方面呢?”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对完成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如在教学《军神》中,让学生理解“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我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展开讨论: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刘伯承的表现。

这样,学生依我的思路很快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