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
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954
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C正确。
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B说法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4、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是
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D.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的根本之条件”可知是强调开启民智,启迪民众的觉悟,才能真正实现民主,这是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反思,故C正确;A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主要是军事技术,排除;B属于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不断地与人辩论,形成了一套严明的辩证科学,即问答式的
方法来考查一切已有见解,并认为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将为个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材料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主旨是
A.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B. 继承捍卫智者学派
C. 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善
D. 重视人的道德力量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式对话”是通过诘问的方式,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因此其主旨是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故答案为A项。
苏格拉底的主张与智者学派不同,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6、(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7、(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答案】C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
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
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论题一: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阐述: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无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官员选拔权在礼部和吏部,并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一套客观的法则,甚至包括继承人的选任,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历朝实行的谏官制度对皇权专断产生了有效的制约和牵制。
(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
(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名师小结】
在解答有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类的试题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