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书笔记《贝多芬传》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整理的《贝多芬传》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1贝多芬的音乐集中在三个伟大的主题上:人,自然与神。
他的第一主题“人”——英雄,社会的英雄,悲剧的英雄,失败的英雄。
他的第二主题“自然”——田园,花鸟的田园,风景的田园,静谧的田园。
他的第三主题,是贝多芬晚年的主题——“神”。
人在饱经尘世沧桑后与天国中的上帝直接对话,在彼岸世界寄托自己不安的灵魂。
也许是贝多芬音乐的结构应和着宇宙万物的内部生成结构,他的音乐才悦耳动听,具有永恒的,超地域的,超时空的魅力。
贝多芬作为社会的人,不仅经历了灵与肉两方面的难以言语的磨难,而且是个多情,激情,柔情的人。
然而他的音乐却极少直接表露个人情感,多是超越个人的小情感,将之升华为全人类的情感,社会的情感,宇宙的情感。
“星辰灿烂的天空在我们头上,道德的法则在我们心理。
”这是康德的格言,也是贝多芬的信条。
正是这样的信条,贝多芬把自己的魂灵维系在广袤的宇宙和永恒的道德之上,从而战胜了世俗,战胜了自我,也战胜了命运。
在贝多芬的那首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超群绝伦的“英雄奏鸣曲”中,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火一样热情,感受到了英雄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感情起伏,感受到了不可阻挡的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深刻的不安,强忍的隐痛,坚强的信念,他们像汹涌澎湃的怒涛一样,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感高潮,使我们的激情久久难以平息。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2贝多芬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的童年过得很悲惨。
后来,病魔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忍着痛苦,写下了悲怆的《悲怆奏鸣曲》、清澈的《第一交响曲》等反映他人生的痛苦与欢快。
他被生活抛弃了,孤身一人了,但是艺术却收留了他。
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由于生活和病痛的压力,贝多芬在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可能反而快乐些。
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残酷的命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
”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
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
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之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
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
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
凡想成就大事的人,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阳光总在风雨后,贝多芬费劲地用自己的一生的心血来写曲子,我们要学习他那做什么事都尽心尽力的精神,学习他遇到困难但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它的精神。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3今天偶然看见一本《贝多芬传》静静地躺在我书架底层,她那么无声无息、那么安静。
看见她,我想起曾经钟爱过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于是我拿起了她。
我一直忘记了我还有本《贝多芬传》,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它一直都列在我的“未来读书目”里,只是一直没有去实现,看见这本崭新如初的书,我的心中有些惭愧。
于是,我坐在窗边读了起来,连我自己都惊奇于我进入书中的速度,我像一个生活在书中的书虫,很快便溶入其中了。
我不啰嗦了,来谈谈读书的感受: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开头“银色的月光照到屋里,就像一把尖锐的利剑插进黑暗,尖尖的一端顶在床头,使得熟睡的孩子动了动,睁开了眼睛。
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充满了恐慌,紧紧地盯着黑暗的房间。
”这是贝多芬小时候的经历,他的经历我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读过。
我喜欢贝多芬的一些钢琴曲,他的曲子很有激情,正如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他从来不做生活的奴隶,永远要做生活的主人”。
我真佩服他。
贝多芬,一个生活的主人,一个永远伟大的人,让我们永远铭记他!《贝多芬传》读书笔记41、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他们只能依靠自己.2、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磋跌。
3、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4、黄昏将临,雷雨也随之酝酿。
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我们。
5、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
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
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
6、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
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
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7、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8、“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9、特.波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阴郁,带着非常强烈的内地口音。
但他知道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惟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
10、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
他自己也感到。
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来奉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
他写信给他的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来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5《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
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这薄薄一本书,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真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己稍显疏阔。
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6看完《贝多芬传》的那一霎那,只觉脑间一片空白。
上帝关闭一扇窗时,却为贝多芬打开了另一扇窗……一下子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世间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有时觉得南子给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贝多芬身上也适用。
但却找不出为什么。
《贝多芬传》带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艺术家是没有真正的童年的。
在别的孩子吸吮着棒棒糖,在秋千上摇荡时,迈克杰克逊的童年在哪里?是在录音棚里,还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就连贝多芬也不例外。
四岁,本该是一个童真玩耍的时期,但他却被整日钉在琴键上。
而且对于他来说,他父亲是为了金钱与荣耀来逼迫他,并不是为了他的未来。
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键。
至少那时他是这么想的。
先恨,后爱。
对于许多琴童而言,他们对钢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
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如此吧。
童年时期的他,或许对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怨恨。
但也正是这门艺术决定了他的人生,伴随着他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让他爱得无法自拔。
除了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令我惊奇。
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
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
这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悲怆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淋尽致。
看似平静、起伏微小的乐曲中,隐藏着无尽绵长的悲伤。
是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
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
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
因为失聪,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绝望、或激动……对贝多芬的探秘,我不会随着合上《贝多芬传》而终止。
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吸引人的开始。
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会不断地深究下去。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7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用感人肺腑的笔墨让我看到了被称之为英雄的他们,与命运的抗争,他们不卑不亢,为了追求理想与信念,长期忍受着苦难,为追求真善美,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其中《贝多芬传》让我尤为感触。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学派代表之一。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贝多芬传》一书讲述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动乱和变革的时代,他的家境贫寒,家里主要靠父亲来挣钱养家,但是父亲脾气暴躁,嗜酒如命。
母亲是个女仆,但却在贝多芬17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贝多芬的名字是由于他与祖父长得极其相像的缘故而起了与祖父一样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其祖父也给了他在音乐上的很多启蒙与教诲。
可以说家庭因素让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有了很多的灵感与启示。
在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负起了照料全家的责任,还肩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
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辗转来到了维也纳,开始了他最辉煌的音乐之程。
在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被社会承认,本该是无比幸运了的时候,然而痛苦的现实又在向他敲门。
贝多芬27岁时患上了耳聋病,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打击,就如同画家的眼睛失明一样可悲。
饱尝耳聋的打击折磨、爱情的失败,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
他摆脱了这些令人窒息的痛苦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去,他的心灵在呼唤着他把伟大的音乐奉献给全人类。
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精神文化极其贫乏的今天,我很难看到像贝多芬一样勇于和命运抗争,不肯屈服于命运,最终改变命运的人。
他的勇敢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但他的精神却是可以让人们所学习的。
贝多芬坎坷的一生以及强烈的孤独感,给予了他在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内心打击下创作音乐的灵感。
这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欢乐颂》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跳跃的音符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期的痛苦与贝多芬对真善美的憧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人们舍去信念,忙碌的为物质生活拼命追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