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元的清洁与保养

铜元的清洁与保养

铜元的清洁与保养收藏是一种喜悦,但是不能把铜元买回来就算了。

给予适当的清洁与保养,珍爱您的收藏品是必须的。

铜元与银币的品相,由于材质不同,评定的标准也不一样,银币是以『闪度』为品相的评定标准之一,铜元则以『润泽』为上。

因此银币与铜币的清洗方法,有相当大的不同,笔者以多年的经验,提出铜币的清洗心得,与网友共享,希望使您的收藏,不只提升了品相,而且维护良好,傲视同侪。

工具:(缺一不可,否则会造成终身遗憾。

)1.--软毛儿童牙刷2.家庭用洗碗精3.洗面皂或婴儿润肤乳皂4.软木垫片或鼠标垫5.纯猪鬃的鞋刷,鬃长至少二公分以上。

绝对不可以用尼龙刷代替。

程序:1.--先把铜币放入滚烫的开水中,浸泡约十分钟,中间可能要换水一至二次,以保持高温。

因为铜币的表面,多少都会沾上油脂、手汗或污垢,滚水浸泡是为了软化脂垢。

2.--把铜币放在软木垫上,用牙刷沾几滴洗碗精,以绕圈圈的方式,轻轻刷洗铜币,大约一至二分钟即可。

(如果已经是XF级以上的品相,这个步骤可以省略。

)3.--用水冲掉洗碗精的泡沫,再用牙刷沾上洗面皂,重复刷洗铜币一遍。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主要是去除残留的洗碗精。

因为洗碗精毕竟是一种强碱,如果没有再用肥皂清洗这一遍,洗碗精的碱性残余,仍会侵蚀铜币的表面。

4.--冲掉泡沫以后,用纸巾擦干或晾干钱币。

此时可以用猪鬃刷,给予刷亮,猪鬃具有天然的油脂,而且不伤铜币表面。

这时整个铜币,会立刻出现润泽的光芒。

(这个过程,不适合银币。

)铜币清洗的禁忌:1.--严禁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包括醋酸。

2.--XF级以上的铜币,可以不要使用牙刷为工具。

只用手指沾点肥皂,像洗手一样,轻轻搓揉即可。

3.--这种方法不能去除绿锈或深层的油黑,但是一百年的铜币,沾有些许绿锈与油黑,古意盎然,有何不可?铜币的保养:铜币是最容易保养的文物。

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钱币收藏夹是塑料制品,长期下来,仍会有化学变化,甚至与铜币沾粘。

因此每隔五年左右,仍要更新收藏夹。

对于铜元上很硬的绿锈,一般的手段很难除去,这时可以用小钳子夹住放在小火上烘烤,但要掌握火侯,待铜元上出现绿光时立即提起,略微停顿一下后置于凉水中,待冷却后用铜刷子轻巧一刷,绿锈尽除,铜元红光依旧。

数年前有泉友得了一批“鄂”二文,因为不得清洗之法,用硫酸浸泡,致使该批铜元面目全非,想来十分痛惜,故提醒同好避免以上失误,切切。

清代机制铜元收藏入门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

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

十七二十局先后铸造的当十铜圆,各不相同,版式繁多。

仅以明显区别划分,其版式亦有数百种之多。

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当在千种以上。

故当代铜圆收藏爱好者每每以搜寻不同版式铜圆为最大乐事,偶有新版式铜圆发现,则欣喜若狂。

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面对版式各异的近代铜圆,则往往不知该如何着手收藏。

清代机制铜圆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

清代末期开机铸造铜圆的十七省二十局,无一不铸造当十铜圆,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铜圆则仅有部分省局铸造。

故本文所列铜圆收藏方法,仅就当十铜圆而言。

一、以铸造地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

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

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

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

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首先便可以从此处着手,按照当十铜圆的不同铸造地,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主要分为两大类:光绪元宝、大清铜币。

“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

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计有:1、中央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

其中,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现今存世仅数枚而已,自然无法收集。

“新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存世极少,极不易得。

所以,现在收藏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以集齐十七省局为准。

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则根本不去奢望。

在余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两省所铸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少,余皆多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

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

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淮;18、皖;19、东;20、宁。

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在集全上述三十七枚不同地区当十铜圆之后,则可在此基础上注意各地省局名书写镌刻的不同之处,进行大版式的分门别类收藏。

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福建省造铜圆有仅在其上缘书写“福建官局造”者,亦有在左右加镌“闽关”二字者。

山东省造铜圆有将省名书写在上缘者,俗称“上山东”;亦有将省名分列于左右者,俗称“横山东”。

四川省造铜圆有在其上缘书写“四川省造”者,亦有书写“四川官局造”者。

四川省造铜圆上的省名,还有大字“四川”、小字“四川”之分;江西省造铜圆亦有大字“江西”、小字“江西”之分。

“大清铜币”中,苏字、宁字有阴文、阳文之分。

吉字、淮字、云字、皖字亦有大小之分。

这种差别非常明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区分,可以逐一进行收藏。

二、以铸造年代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铸造机制铜圆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历时十余年。

1900年广东开铸铜圆之后,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定统一的格式。

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

因此,大多未曾镌刻纪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纪年当十铜圆之外,另铸造了数种干支纪年铜圆。

其中,江南铸有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江苏铸有壬寅、癸卯两种年号当十铜圆;奉天铸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颁布统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铸。

故全国共二十个省局铸造的“大清铜币”,尽皆镌铸干支年号,无一例外。

现存世的清代“大清铜币”当十,共发现乙巳、丙午、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统元年,1909年)、辛丑(宣统三年,1911年)六种年号。

各省局铸造不同年号“大清铜币”的情况如下:1、乙巳,铸此年号者,仅中央户部(无铭文)及奉(奉天)两局;2、丙午,铸此年号者达十八局之多,计有中央、粤(广东)、闽(福建)、直(直隶)、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云南)、云(云南)、赣(江西)、汴(河南)、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东(山东)、宁(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铸此年号者五局,为中央、粤、宁、奉、汴等;4、戊申,铸此年号者仅粤、宁两局;5、己酉,铸此年号者较多,计有中央、粤、闽、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丑,它局皆未铸造,独汴(河南)一局铸此年号。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局名集齐十七省二十局当十铜圆之后,则可以按年号收藏每一局所铸造的铜圆。

这是清代当十铜圆收藏必须首先进行的最基本的两个步骤,只有完成了按局名按年号的收藏,才能进一步进行较细区别的版别收藏。

三、以铸造工艺及铸币材质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重要之处。

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也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圆。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拣选铜圆时,应当注意其是否齿边,是否超厚、超大。

如有厚度,直径超过普通常品者,以及齿边者,则应视为不同版别而入藏。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尽管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

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

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红铜者极少。

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

其余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其罕少,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币背龙型图案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

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

所以,首先必须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

现存于世的清代当十铜圆,其币背龙图有多种,形状差别较大,即使是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亦能明显区别。

但是,必须注意,以币背龙图不同为区别收藏当十铜圆,应当是在同一铸地的基础上进行收藏。

即按同一省局在不同时期铸造的当十铜圆,所具有的不同背龙图案,进行收藏。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案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这种现象相当突出。

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即有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

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比较统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

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活动,当进入到按背龙图案收藏当十铜圆时,最好手里有一本铜圆类收藏图谱。

在对版式繁多的清代当十铜圆,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按图索骥,仍然是必须的。

当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已经完全熟悉清代各省局的各类龙型图案之后,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收藏,更仔细地区分同一省局铸造,同一类型龙图当十铜圆的较小版式。

一般来说对当十铜圆背龙图案小版式的区分,主要是看龙头(大头龙、小头龙、葫芦头)、龙尾(大尾龙、细尾龙、七尾龙、八尾龙)、龙角(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云团多寡)等等细微处的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