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优秀记叙文欣赏及评析一、记叙文写作指导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
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
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
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
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
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
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
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
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
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二、范文及点评(关于亲情的3篇)路是月的痕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
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父亲爱好吹笛。
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
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
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
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
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
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
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
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
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
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
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曾经的回忆。
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
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名师点评】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篇常规的记叙文,结构并不新颖,但因为作者将最朴实的生活融入文中,运用了朴实却最动情的语言来行文,所以文章能在常规中脱颖而出。
站在车站的门口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
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
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
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
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
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
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
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
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
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
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
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
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
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
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
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
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
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
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
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名师点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
作者选取一个特殊却普通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
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
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
沉默的父爱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
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
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眼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
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
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
热烈的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安静的座位上,只有一个他。
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
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
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
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
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今天。
考场上。
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名师点评】听无声的闲花在落地,看不见的细雨也湿身。
大雪无痕,大爱无形,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也是浓重的。
有人说,大音希声,真爱无香,用来形容父爱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情意缱绻,在韵味悠长的叙述中,在对真情的体悟中,一步步走近了爱的真谛。
三学校生活1篇转折一直以为,我是个有礼貌的学生。
见老师问好,进办公室喊报告,小学时便已学会。
但是在高一的某一天,我才发现这些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
对老师,并不曾有过真正的崇拜。
记得高一时的物理老师是个看起来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女生”。
大概是第一次教高中吧,上课总是战战兢兢的。
这样一个老师要对付我们这一班“妖魔鬼怪”,结果可想而知,物理课总是鸡飞狗跳的。
我虽然不跟着同窗们闹,心里也着实有些看她不起:既没有威严,又不算平易近人,老得端着架子,讲课还老出错。
这种老师,当个什么劲儿啊!某个星期一,第二节是物理。
班里照例闹闹哄哄的。
物理老师走进教室,轻轻把书放在讲台上,没有平日的怒吼。
教室里突然间安静无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自己的动作。
望着物理老师。
只见她拿起一根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我嗓子哑了,今天只好让大家看幻灯片,对不起了。
”随后,她拿出一大沓纸片,一张一张用幻灯打出来。
看着我们还在呆呆地注视着她,她有些不好意思,拍拍幻灯,用眼示意:看这儿啊!一堂用幻灯上的课。
除了没有声音,一切与平常没有任何差别。
奇怪的是,这堂课她竟没有出一点错。
就连同桌恶作剧似的提出一个与今天主题无甚关系的问题,她都胸有成竹的在纸堆中抽出一张打到幻灯上。
工整,清楚。
同桌坐下后还在自言自语:“邪门儿,她是神仙吗?”下课铃响了,她在幻灯上打出:“今天是你们上的最好的一堂课,谢谢。
”我注意到,没用过的那一沓纸比用过的高了一倍有余。
突然间,我望见了她手背上分明的针孔和周围的一片青肿。
想来她是带着不轻的病给我们讲课的!鼻子有点酸。
奇怪,我不是爱感动的人啊!猛地,我再次感到一种异样:整堂课都静悄悄,没有一点儿声音。
三天以后,物理老师恢复了声音,生活继续向前。
然后课上原本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却从此消失了。
老师似乎再也没有发过脾气,讲课似乎也很少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