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例子
【篇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例子】
给我2个较典型的先进人物的例子说明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有关于政治方面的,只要能说明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行了政治只如初见丶ue432014-11-13
【篇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例子】
故事一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
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
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
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
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
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
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
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
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故事一
英国一个哲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问两个人:“如果我给你们一百英镑买你们的老婆,你们卖吗?”
两个人同时摇头不答应。
他又问这两个人:“如果我给你们一百万英镑买你们的老婆,你们卖吗?”一个依然摇头,另外一个人想了想,点了点头。
他再问了那个摇头的人:“如果我给你一亿英镑买你的老婆,你卖吗?”这个人终于点了头。
故事一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
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
“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
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他说着
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
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
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
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
粉身碎骨。
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
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在他看来,肮
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生命的价值
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
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上面三个例子是我看来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的故事。
三个故事各
个不同,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不过,这三个故事阐述了一个共
同的道理,价值观念的体现。
先来看看价值观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再对以上三个故事进行评析。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
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的行为取向和对事物的评价、态
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
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
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有一
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像这种对种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
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
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既然家庭、社会以及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价值观的取向,而每个人身
处的家庭以及环境都不太一样,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价值观并不相同
也就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有所相差。
当然并非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合
乎当时的社会普遍价值观的。
就像卞和认为自己取得了美玉,但是
那些所谓的专家却认定这块“璞玉”仅仅是一块石头,当政者就对卞
和进行了残酷的打压。
当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跟社会普遍价值取向相
差太远的话遭受一些困难是肯定的。
社会是前进的,就像一个弹簧,虽然绕着圈儿,但总是一圈一圈循环前进,虽然过程缓慢了些,尽
管有时候也会有所退步,总体趋势是向前的。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
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但是社会前进的方向也
反过来影响着价值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面对君王要行
跪拜礼的,中世纪欧洲的武士们认为捡起国王丢在脚边的钱是蒙得
主子的垂青。
当这一切发生在现代社会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自己受
到了莫大的侮辱,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造成的差异。
同样的道理,既然那时候给君王行跪拜礼并非是对个人尊严的折辱,那么也就决
定了当时社会普遍接受这种行为。
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形成一种价值观,不是某个人轻
易可以改变的。
人的观念通常根深蒂固。
清政府自视甚高,不把西
方新崛起的国家放在眼里,认为天朝泱泱大国怎么能学习西方蛮夷?
不思改革进取,终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观念并非不可改变,社会的普遍价值也不是不可接受。
关键在于此种观念是否是正
确的,是否可以让人有所发展、进步。
人说近墨者黑,如果一个人
周遭的环境乌烟瘴气,那么这个人浸泡在此种环境中久而久之自然
也会受到影响,所谓出淤泥而不染那得有很强的自我价值肯定以及
极强的自信心和判断力才可做到。
这也难怪孟母为何要三迁了,毕
竟小孩子是接受事物最快的人,只可惜小孩子无法分清楚是非善恶。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此人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决定了这个
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一百英镑跟一百万英镑相差很远,当一百万
可以买走自己老婆的时候一个人点头了,另一个人还在摇头。
说明
老婆在这两个人心中的价位是不一样的。
当一百万变成一亿的时候
另一个人也点头了,老婆在那个人心中并非无价的只是价位不到不
出手而已。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每样事
物也都是可以衡量的,不同的只是衡量的标准不一样,价值的高低
不一样,有的东西有价,有的东西无价。
衡量价值的东西也并非只
有金钱。
有价的东西可以用金钱来换,无价的东西恐怕钱是买不到的,惟有德者居之。
可见钱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最重要的东
西钱买不到,比如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
然而,一切东西都不
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认为这个东西不是无价的时候,这个东西自
然就不值钱,就像无知的人拿着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看起来破破
烂烂而且到处锈迹斑斑的东西去当破烂卖,当事后得知却悔之晚矣。
如果身逢乱世,就算明知道自己怀中所藏是稀世珍宝可大难当头身
家性命尚且不保,又何谈国宝价值所在呢?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最重要的是自我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
这
就要求先要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客观的评价,看看是否正确。
如
果从辩证法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的也包含错的错的也包
含对的,此中对错都是相对的,那么只有看一是否符合身处的环境,二是否具有可发展性(毕竟眼光还是要看长远的)。
如果自己所坚
持的是正确的,那么不要左右动摇。
20美圆无论怎么揉怎么踩只
要不缺一块它还是20美圆。
当一切人都随着别人去改变自己的价
值取向的时候,自己更应该坚持心中的真理。
看到过一个朋友写的
文章:菜场里的贩子们因为下雨纷纷降价出售自己的货物,惟有一
个人坚持不降价。
尽管别人费尽口舌劝说天都黑了而且还下雨不如
便宜卖我你可以早点回家......他还是坚持不降价。
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如果降价的话,别人看到他急于出手,那么肯定会借机进一步
侃价。
出门买东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卖主,如果他要100,你出
90的话通常是无法90块钱买到东西的。
如果你出60,只要这
个价位不低于他的成本价,那么肯定会有商谈的余地。
如果你越坚持,那么实际买到东西的价格就会越接近于你的心理价位60元。
无论是卞和还是那些最后举手要拿被蹂躏的破烂肮脏的20美圆的
人他们都在坚持自己心中的价值,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坚持的是正
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