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思想史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人物思想史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

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

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

此外,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

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

从洪秀全到鲁迅,这些思想是中国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洪秀全的主要思想一、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分析他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洪秀全生于清嘉靖十八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一个农民家庭。

自幼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

1837年洪秀全23岁,他再次去广州应试,考试未中却得到一本《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梁发写的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九卷,他并不是系统的讲“圣经”,而是一本浅薄的传道书。

该书对洪秀全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中国农民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结合起来,预想天下,设想出一个“皇上帝”,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洪秀全早期对于“皇上帝”思想的宣传并没有革命的政治要求在内,他所谓的平等只是信仰的平等,人人都有信仰“皇上帝”的自由。

使得洪秀全思想从保守转向革命的关键人物是冯云山,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密友。

1844年同洪秀全到广西后就独自到桂平紫荆山扎根,冯云山本身是一个贫苦的劳动人,通过他个人的亲身深入群众传播拜上帝的道理,所以两三年组织人数已达几千人。

在这个组织中人人拜上帝,人人敬仰“洪先生”。

洪秀全早对这个邪恶腐败的社会不满,如今他来到广西,这一切使得他的思想从早先的救世扫除妖邪变为反清。

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奉命救世人,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众人都是皇上帝所造,而不应该去拜其他的神。

他写道:“皇上帝天下凡间大众之共父也,生死祸福由其主宰,服饰器用皆其造成。

仰观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风雨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灵是乃真神,如是乃天下几闻当朝朝夕拜”。

洪秀全提出“一神论”思想,主要是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一神论”有意味着“一帝论”。

马克思说过“对神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洪秀全对神灵和阎罗妖的批判实际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除此之外,洪秀全对封建传统所推崇的孔孟进行了全盘的否定。

把封建社会的各种罪恶归结到他身上,说他的思想把人教坏了,借用皇上帝的名义要对他进行批判。

在洪秀全的《太平天日》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天父上主皇上帝因责孔丘曰,尔因何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睁孔丘始强辩,终则默然无词,天父圣主皇上怒甚,命天使鞭挞他。

孔丘跪在天兄基督前,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

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事。

尼采曾经说:“上帝死了”。

使得整个西方陷入恐慌境地,洪秀全同样提出孔子死了,使得整个整个清朝统治阶级陷入了仇恨和恐惧之中,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曾国藩大叫道:“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明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痛苦于九泉”。

在此之前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孔子只是质问或反对,像这样打倒孔子的,在五四运动之前只有洪秀全。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洪秀全在自己的“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提出集中体现在他1858年颁布的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包含了一整套的关于社会结构的设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下共享天父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主张“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禁止封建买卖婚姻,禁止缠足,娼妓,纳妾,和买卖奴婢。

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享受参军权,应试和被保举等权利,这种肯定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是对封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教思想给以彻底的否定。

恩格斯说过:“每一种社会制度中对妇女的解放程度是一种天然的解放尺度。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当对妇女的解放,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从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以往农民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农民运动的思想的结晶,对向往社会制度的一种憧憬,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是土地。

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虽说这个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才得到根本的解决,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这种思想揭开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序幕。

三、思想的局限从思想上来说,洪秀全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意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民革命思想的结晶,但不管怎样思想难免带有以下局限。

这种局限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在思想文化形态上有反对“孔子”的革命意识,同时又不敢彻底放弃“孔孟”的思想。

洪秀全反对孔孟思想,在他的著作《劝世良言》中明确而又尖刻的批判孔子,但是他又摆脱不了孔孟的思想束缚。

洪秀全自幼深受传统思想当影响,熟读经书,推崇尧舜禹汤文武的道德功绩。

在《劝世良言》中他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是..故奸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原本是儒家的思想。

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如《幼学诗》,《天父诗》《天条书》中很多来自孔孟思想,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中,洪秀全实际公开的应用孔孟的思想。

1、在道德标准上表现为追求“正道”的伦理思想和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洪秀全为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他提出“公正善恶”追求“正道”的伦理思想在当时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还包括着很多封建的落后思想,表现在:(1)为推崇伦理道德思想借助宗教的力量,制定了许多繁琐的仪式。

《天条书》中规定,“吃饭谢上帝,有病求上帝”,有很多忏悔的规矩,这些都是一些宗教的糟粕思想。

(2)洪秀全虽然主张“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命令妇女放脚,天条第七条规定,“不好奸邪淫乱,并发挥妇女在战斗中中的地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但是他又在《幼学诗》中宣讲“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使得妇女重新受到封建三从四德的束缚。

另外洪秀全虽然痛恨奸淫妇女,他自己却广纳妻妾,据史料记载他有88个妃子,这无不于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相矛盾。

2、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追求“平等主义”的思想和追求“皇权”思想的矛盾洪秀全当平等主义思想在上一节中已经论述过,最主要包含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这些思想在革命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平等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天京变乱后,他颁布了《太平礼制》规定了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

永安建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分王,洪秀全下达了诏令:“前此左辅,右弼,后护各军,朕命称王爷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明确规定等级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在早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早期还可以推行,但是制度本身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时正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后期,制度就行不通了。

在后期内部的上层阶级极力推崇特权和排场,大兴土木,何来平等之讲。

3、洪秀全的思想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思想和进步农民运动的革命思想的对立洪秀全以皇上帝为基础的宗教神学思想在上一个章节中已经论述过,他创立拜上帝会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农民革命,在早期起到了统一思想,招揽民众的作用。

他把封建统治阶级称为“阎罗妖”,声称“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当共灭之”。

这种包含着革命辩证法的宗教哲学思想,在后期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逐渐对革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如清朝军队攻克天京时,城内缺水断粮,洪秀全已经病入膏肓,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军个个是天朝神兵,刀枪不入,可饮甘露而餤之。

”已经发展到事事迷信的地步,经常附会以天妈,天嫂,天孙,以及天父天兄的附体下凡。

太平基督最后变成骗人和麻醉群众的腐浊剂了。

龚自珍的思想龚自珍之政治思想突出了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主张。

1.社会批判思想⑴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批判来自于对社会黑暗和危机的揭露,意识到清王朝步入末世,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趋势;尤其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对农民剥削加重,烟土泛滥,清王朝已经:“日之将下”。

⑵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

尤其是突出对专制的批判。

⑶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清末土地兼并严重,分化悬殊,意味着社会灭亡加速,由最初土地分配大体相齐,到小不相齐,到大不相齐,终丧天下,预示着一种大的社会变乱。

“山中之民将灭亡天下”。

⑷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认为其不能真正选拔人才,相反耽误了许多读书人的少壮精力,造成了许多无用之才,“万啄相因”的结果,“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除应付考试外则别无好处,虽书法讲究,但所录之人于国事无补。

2.社会改革思想实质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为目的,以王安石为榜样,而要求更法改制的思想主张。

⑴政治改革思想。

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

要求修礼仪、变科举、重臣威,反对君主极端专权,选贤任能,并提出:权不重则气不正,无力处理政要,终成弊端,其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国家机器。

⑵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从经济根源上探究社会危机,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决定贫者危富者安,贫者日倾富者壅,不祥之气充天地之间,财富中土地是关键,田相齐方可解决土地问题,按封建土地制度来调节土地分配,大宗可雇工5人,小宗可雇工1人,则安闲民。

这种以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多少不等,其目的是解决大豪土地兼并问题。

同时由于时局变更,其思想也带上时代的烙印。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也表现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对鸦片持反对态度,曾对林则徐禁烟提供建议;对俄罗斯的扩张势头也有所警惕;对中国的传统道路有了怀疑,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鼓励老百姓“役于圃、役于市”支持对土地进行自由经营,主张同西方进行贸易,增加中国实力等。

3.政治思想的基础和进步意义⑴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⑵局限和意义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