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朱爱红内容摘要: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得;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合同法》规定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继续履行;第二,采取补救措施;第三,承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关于违约责任方式的选择,过去《经济合同法》突出强调实际履行。
因为那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合同作为计划实现的方式,其能否履行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计划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
而在国际市场上,外国企业交易的目的就是谋利,只要经济上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合同的利益就得到了实现,所以外国企业通常将损害赔偿作为违约的首要补救措施。
所以,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就没有强调实际履行原则,而是规定为“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
这次新的统一的《合同法》考虑到国家经济体制的根本变化以及统一的《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赋予合同当事人可根据合同履行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违约补救措施。
采取由当事人选择的原则,但把继续履行和补救措施放在前面,这样既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又符合了国际上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民事违约,法律责任,承担方式民事违约责任是指违反民事约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文主要是指违反合同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继续履行继续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当事人可要求其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继续按照原合同所约定的主要条件继续完成合同义务的行为。
继续履行作为违约救济的方式之一,一直为我国合同立法所确认。
但是,与原有的合同立法相较,继续履行的含义有所不同。
原有的合同立法是指在违约行为发生且采取一定的救济手段后受损害方日仍可以采取的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而《合同法》则没有将继续履行作为采取一定救济手段后所采取的措施。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因此。
从上述立法技术可以看出,继续履行是一方违约时的第一位的救济措施。
1.金钱债务违约继续履行救济。
金钱债务,又称货币债务,是指当事人所负直接表现为支付货币的义务。
当事入未履行金钱债务的违约行为,即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未支付价款或报酬,二是不完全支付价款或报酬。
无论是完全不履行,还是不完全履行,违约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这里既包括了完全不履行,也包括了不完全履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完全不履行,还是不完全履行,违约方都应承担支付相应价款或者报酬的义务,守约方都有要求违约方支付相应价款或报酬的权利。
违约方完全不履行时,守约方有权请求其支付全部的价款或报酬;违约方不完全履行时,守约方有权请求其履行其未履行部分。
2.非金钱债务违约继续履行救济。
非金钱债务,是指除货币支付以外的债务,如提供货物,提供劳务,完成工作等。
非金钱债务不同于金钱债务,其债务标的往往更具特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非金钱债务的履行更加强调实际履行原则。
当事人在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存在的违约行为时,包括不履行非金钱债务和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条件时,通常守约方均可请求违约方实际履行。
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曾将守约方的请求权表述为“强制执行”请求权,在《合同法》第四次审议稿时修改为“履行”请求权。
履行请求权较强制执行权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其内在包括了守约方请求人民法院强制违约方实际履行其非金钱债务。
而强制执行是仅指执法人员依法使用执行措施,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使合同得以实现的活动。
在违约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守约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强制违约方履行其非金钱债务。
但守约方的履行请求权,并不排除经守约方的请求,由违约方主动实际履行非金钱债务。
非金钱债务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有些是可以履实际行的,有些则不能实际履行或不必实际履行。
具体说来,下列非金钱债务不可实际履行:(1)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的。
法律上不能履行的债务,通常是指标的物被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查封、扣押的债务。
事实上不能履行的债务,是指标的物已经灭失、损毁等债务。
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的债务,已无法实际履行。
(2)债务的标的不适合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的。
有些债务标的的特点不适合强制执行,比如说,与其他债务标的为统一整体的债务,标的与特定环境密不可分的债务,强制执行会损害其价值的债务。
对这些债务不能强制履行。
此外,执行费用过高的,丧失了履行的意义,也没有必要履行。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的。
债权人在合理的期限没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表明债务人对该债务的履行膜不关心,履行已无必要。
至于何为在合理期限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通常应理解为在诉讼期限内。
在《合同法》起草的过程中,曾将“债务的标的在市场上不难获得”作为不得请求实际履行的情形之一。
这主要涉及到违约救济方式的选择问题,一些学者赔偿实际损失为首要选择,因为目前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且大多数产品已形成买方市场,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债务标的的,完全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所以,只要守约方的利益能够得以实现,完全没有必要坚持实际履行原则。
对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买方市场的形成,并不能成为放弃实际履行原则的理由,无论在何种经济条件下,实际履行都不能放弃,至于其是否为违约救济的首要选择,则取决于守约方的意志。
所以,将“债务的标的在市场上不难获得”作为守约方不得请求实际履行,缺乏现实依据。
二,采取补救措施采取补救措施,是指违约方所采取的旨在消除违约后果的除继续履行、支付赔偿金、支付违约金、支付定金方式以外的其他施。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这些责任方式有些属于违约责任方式,有些则属于侵权责任方式。
而采取补救措施,通常为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所谓质量,是指合同标的其内在素质和外观素质的综合反,是合同标的的具体体现。
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
质量条款是合同的必备条款。
当事人一般会在合同中就标的质量,其违反该质量时所承担的违约责任做出约定。
如果合同标的质量不符合约定,则违约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合同当事人提供的标的质量不符合约定,在当事人没有就此约定违约责任或约定不明确时如何处理呢?具体可按以下三步处理:第一步,可由当事人就违约责任进行协议补充。
如果双方达补充协议,违约方可依照此协议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二步,如果合同当事人无法就违约责任条款达成协议,则可根据合目有关条款和交易习惯就违约责任进行确定。
如果能够确定,违约方则依此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步,如何上述两步无法实现,则受损方可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请求以下方式: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质量不符合约定,造成其他损失的,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标的质量不符合约定时,除厂造成上述损失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还可能造成其他损失,如发生侵权行为时,受损害方还町清求赔偿该损失。
三,赔偿损失1.责任构成要件。
赔偿损失,是指违约方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火时,依法或者根据合同约定应赔偿对方当事人所受损火的行为。
《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发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从本条的立法技术来看,赔偿损失才属于违约责任的范畴,而继续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仅仅是违反介同的救济方法,均属于违约责任的范畴。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支付损失赔偿金的构成要件,因其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而所有不同。
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损失赔偿金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的存在足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一要素,没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也就根本谈不上支付赔偿金。
至于何为损失,损失包括哪些内容,各国规定右所不同。
第二,违约行为。
如果仅有损害事实的发生,但不存在违约行为,也就是说,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其他行为造成的,行为人也不承担责任。
第三,主观过错。
有了损害事实,也有了违约行为,但没有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人也不承担责任。
第四,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时,损失赔偿金责任的构成要伺:则无需主观过错。
2.赔偿金额计算方法。
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因赔偿原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完全赔偿原则。
赔偿金与违约金有所不同。
违约金虽然以赔偿性为主,但有时也包含一定程度的惩罚性质,只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这种惩罚性质不能“过分”。
赔偿金则根本不具有惩罚性,它仅仅具有补偿性。
由于赔偿金支付的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通过补偿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或者合同如期履行的状态,因而各国合同立法对违约损害赔偿往往采用完全赔偿原则。
我国民事立法也采用了完全赔偿原则。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当然,损失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学者之间对此认识不一。
在大陆法系国家,违约造成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而不包括非财产损失。
如果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竞合,则由受害人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诉讼选择。
在英美法系,损失不仅包括财产损失,同时也包括非财产损失。
我国采用了大陆法系国家的作法,损失仅指财产损失。
此外,关于损失是否包括间接损失,何为间接损失,可得利益损失属于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更为学者之间所争议。
根据完全赔偿原则,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还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