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课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生将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确立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学生在毕业之际,能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市场信息,过硬的求职技能,寻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并在今后的职场中主动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基本规格
(一)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
2.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求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4.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
行为习惯,具有诚实守信、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知识结构
1.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就业政策和技巧的相关知识。
2.掌握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
3.掌握相关心理学中认识自我、人格理论。
4.掌握搜集就业信息技能、简历撰写、创业实践的相关程序与面试技巧、就业权益维护的相关知识。
5.做好由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
(三)能力结构
1.具有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的基本能力;
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妥善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并解决在职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掌握相应的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分析能力、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
4.具有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
5.具有较好的知识更新能力、较高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要课程
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
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四、本教学计划特点
1.强化及拓宽基础教育
本教学计划中,基础课总学时占理论教学总课时的80%,使学生具有牢固的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就业能力技巧相关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宽知识面
学生广泛的涉猎了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信息技术、礼仪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3.强调经验的积累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4.加强实践环节
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
一年级(12级新生)
二年级
学二年级(求职准备与创业教育)参考学时
三年级(10级毕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