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注释】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添头:指买东西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作家、作品简介】《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
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伊索传说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经后人汇集,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主题思想】《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我认为这话只是虚晃一枪,而我们的教参也说这寓言针对的是爱慕虚荣的人,这离伊索本人的本意太远,并非这则寓言的真正寓意,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探究一下。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神和人类的主宰,他有众多妻妾情妇,给他生下了许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些成为天界里的神,有的成为人间里的英雄。
他的家族是一个力量强大、权势显赫的统治集团。
宙斯家族高高在上,忙于寻欢作乐,工于争权夺利,他们对地上的人类并不怎么关心,严惩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案,即为明证。
对这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家子,人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感,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揶揄嘲讽。
伊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赫尔墨斯在他的寓言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大部分是作为被讽刺和嘲弄的对象来出现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只是其中之一。
赫耳墨斯是宙斯的儿子,主管商业和旅行他这次微服私访,目的是想搞一次民意调查,看看自己在凡人的心目中到底印象如何:“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雕像店是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
如果某个神灵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们帮助很大,那么,人们必然会爱戴他,依赖他,那么,他的雕像就会供不应求,价格就会越抬越高;相反,如果一个神仙懒惰失职,对人们的疾苦视而不见,对所有的祈祷置若罔闻,人们在危难之际总是得不到他的帮助,那么,人们就会淡忘他,鄙弃他,他的雕像百无一用,那就会无人问津了,老板不得不将这类神仙的雕像价钱压得很低,唯恐卖不出手。
在雕像店里,顺民意者得高价,失民心者得低价。
所以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做民意调查。
赫耳墨斯走进雕像者的店里,首先问问他父亲宙斯的雕像价钱。
老板回答说:“一个银元。
”便宜得很,这是赫耳墨斯意料之中的事。
他父亲行为荒唐,贪财好色,自私自利,在民间不可能得到高分。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笑”字里面,大有文章。
赫耳墨斯的父亲高高在上,在人间他的雕像却只卖到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幸灾乐祸,认为这是活该,所以他笑了。
但在另一方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宙斯口碑不好,累及店主人的雕像卖不到好价钱,生意惨淡,雕像者一家的生活必定十分艰难。
赫尔墨斯身为“商人的庇护神”,看见自己的子民在做亏本买卖,如果他很有责任心的话,应该表示关切、同情才是。
而他感到心花怒放,很开心,“笑”了起来。
从这一“笑”之间,我们可以断言,虽然他出身高贵,身居高位,但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尸位素餐者。
店老板回答道:赫拉的像“还要贵一点”。
这话表明,在世人的眼中,赫拉只比他的丈夫略强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老板的回答如同一瓢冰水泼在赫耳墨斯的头上,让他狼狈不堪,大失所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赫耳墨斯平时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职工作,故他的神像只能当作添头搭配给顾客,落得个近乎“白送”的身价。
老板的回答不仅对赫耳墨斯的虚荣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出普通民众对玩忽职守者的鄙弃和憎恶。
从“一个银元”,到“贵一点”,再到“添头白送”,我们看到了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图:对整个统治集团——宙斯家族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
因此,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非是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而是意在对当权者进行当头棒喝,指出:如果你不为民着想,不为群众服务,不管你的出身多么高贵,权势多么显赫,你在人民心中都会一文不值。
所以,这个故事不“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而是“适用于警告那些爱慕虚名而不为人民做事的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思维导图】蚊子和狮子【原文】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作家、作品简介】《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
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弗里吉亚人。
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
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
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
对于他死亡一种说法是他的寓言讽刺了神,得罪了德斐尔祭司,当他来到德斐尔圣地时,祭司诬告他盗窃圣物,被判推下山崖而死。
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创作背景】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故事分两层。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
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毫不牵强,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本文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
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结尾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转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呢?就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作者将蚊子、狮子按照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蚊子战胜狮子,作详写,蚊子败于蜘蛛,作略写,以前者反衬后者,耐人寻味。
这一则寓言,既用语言描写,又用动作描写。
蚊子总是叫个不停,多用语言描写就很恰当。
先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初听起来,蚊子“狂妄”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了,实际上,蚊子所以敢于同兽中之王狮子较量,是因为蚊子明白它有它的优势,狮子有狮子的劣势,狮子遇上蚊子,用爪抓,不行,用牙齿咬,也不行,它的优势都发挥不了,尽管强大,却变得没有什么力量。
相对地说,蚊子比狮子强得多,所以蚊子不怕狮子,敢于奚落它。
蚊子貌似口出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
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把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