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师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师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2008年11月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
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
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

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
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被命运击昏
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
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①“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
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①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形象地突出了
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

“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

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语句:如“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想告诫
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
..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三)地坛、母亲与我
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三.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

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三、作业
回想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

运用细节描写,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与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板书: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二、写“我”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对母亲的追儿子的感悟“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忆和眷念“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