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二 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珠中江紧密合作的基础与背景 (3)(一)区域紧密合作的基础 (3)(二)区域紧密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4)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战略定位 (7)(四)发展目标 (8)三、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10)(一)优化总体布局 (11)(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2)(三)构建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体系 (14)(四)统筹城乡发展 (15)四、促进区域产业错位融合发展 (1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7)(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9)(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21)(四)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24)(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5)(六)共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27)五、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 (28)(一)综合交通网络 (29)(二)能源基础设施 (31)(三)水资源基础设施 (33)(四)信息基础设施 (34)六、加快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35)(一)加快推动区域公共教育一体化 (35)(二)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37)(三)进一步推动区域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一体化 (38)(四)努力促进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40)(五)加快建立区域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42)(六)积极促进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应急协同 (44)七、共建共享优质宜居的生态环境 (45)(一)优化给排水格局,齐防共治跨界水污染 (45)(二)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加快解决区域大气污染 (47)(三)同保共育生态安全体系,构筑区域良好生态格局 (48)(四)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搭建环境管治一体化平台 (50)八、推进策略与重点领域 (52)(一)空间格局 (52)(二)产业协作 (53)(三)基础设施 (54)(四)公共服务 (56)(五)生态环境 (57)九、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59)(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59)(二)建立统一市场机制 (59)(三)建立利益激励机制 (60)(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60)附图 (62)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历史使命。
《纲要》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珠中江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的出台,为珠中江地区的紧密合作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也为珠中江地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政府为贯彻实施《纲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珠中江经济圈,推进珠江西岸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制订了《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编制实施《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深化珠中江地区发展分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促进和形成统一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珠中江地区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本规划范围以珠海、中山、江门市为主体,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依据主要是《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09〕38号)、《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
本规划期为2010-2020年,是指导珠中江地区开展紧密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珠中江紧密合作的基础与背景(一)区域紧密合作的基础区位条件。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地处珠江口西岸,南连澳门,北接广佛都市区,东通(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香港,西承粤西地区,扼西江黄金航道出海口,是广东省的重要门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一极。
珠中江三市地理上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前同属佛山地区,后分别独立成为地级市行政区,历来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融,具备紧密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
2010年,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202.58亿元、1826.32亿元、1550.37亿元,已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珠海逐步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力能源业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质量较高。
中山经历了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灯饰光源、纺织服装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江门市在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食品饮料,以畜牧为主的现代农业等方面基础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三市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化布局,能够打造区域共同市场,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自然环境。
珠中江的地形地貌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生态环境优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都市经济圈中具有明显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
珠海已建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中山是著名的宜居城市,为高品质生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江门是著名的园林城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在环境联防联治上的共识,有助于三市共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历史文化。
珠中江地区文脉相承、人脉相联,发源自香山地区(包括中山、珠海、澳门)的香山文化和“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独特侨乡文化,两种中西交融痕迹明显的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奠定了珠中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市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共同打响共同的区域文化品牌和开发区域旅游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交通网络。
已建成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四条高速公路连接珠海、中山、江门三市。
即将建成的广珠西线高速全线、港珠澳大桥及其连接线以及远期的中开高速将完善珠中江三市便利的高速公路网络。
随着广珠城际轨道正式通车以及广珠铁路等轨道项目即将建成完工,填补了珠中江在铁路交通上的空白,加强珠中江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
(二)区域紧密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珠中江地区紧密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正逐步推进,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加深。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深入,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珠中江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发展,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纲要》赋予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为珠中江地区破除行政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推进紧密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密切珠中江地区与香港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横琴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实现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将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成为珠中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纲要》同时明确了珠中江三市合作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为珠江口西岸地区从相互竞争转向合作奠定了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对接则有利于推进要素的自由流动,珠中江合作发展的交通瓶颈正逐步打破。
这些都为珠中江地区紧密合作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但同时,珠中江紧密合作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亟待解决。
珠中江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广佛肇和深莞惠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内部的一体化程度动力相对不足。
《纲要》把珠海市定位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但珠海目前经济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行政壁垒未能打破,严重制约着三市的一体化合作。
无序竞争与重复建设的现象仍存在,三市各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整合与对接难度大。
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强制性执行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三市缺乏长远的战略性共识,相邻地区之间的公路对接不完善,通行效率不高。
产业层次偏低,外贸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
水源、环保等重要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导致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与低效运转。
这些问题都是推进珠中江地区紧密合作中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纲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打造紧凑高效的城镇空间;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打造高效的区域流动空间;着力推进产业的协作与融合发展,构建互补共赢的区域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区域服务的合作共享;着力促进区域环境生态的联防共建,营造优质区域生活环境。
努力把珠中江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经济圈,为深化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坚持区域统筹,科学发展。
区域统筹,强化主体功能,坚持集约开发,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开发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加强统筹协调,把优势互补作为合作的基础和起点,以强化特色为核心明晰产业定位和职能分工。
倡导“合作共赢”思维,通过利益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实现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有效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的体制整合、制度衔接与政策协调。
——坚持重点突破,循序推进。
立足现有事权的可行性,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性,合作效果的实效性,选择有效促进区域紧密合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易至难、重点突破、循序推进,逐步实现珠中江区域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