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法学》教案

《汉语语法学》教案

《汉语语法学》教案第一章语法概说本章学习重点:第二节第四节第一节语法与语法系统在这一节中应理解掌握以下要点:1、“语法”的定义和两种含义。

2、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3、“语法体系”的两种含义。

1、“语法”的界定及含义。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素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等等,这其中都蕴藏着语法规则。

汉语语法其实就是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

所谓“构成”规则,是从大往小看,考察某一个语法单位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规律。

比如分析合成词内部的结构规则、短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复句内部的结构规则等等。

所谓“组合”规则是由小往大看,考察语法单位的组合情况。

比如语素+语素→合成词;词+词→短语;单句+单句→复句等等。

所以,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其实是相同事实的两个不同着眼点。

比如,假如A语法单位由a1、a2所构成,那么,以A为出发点,考察A如何由a1、a2所构成,这就是探讨的A的构成规则;反之,以a1或a2为出发点,考察a1和a2如何组成A,这就是探讨的a1与a2之间的组合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又称语法事实。

另一个是指语法学说,即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所以客观的语法规律与语法学说不是一回事,所有的语言都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却不一定有自己的语法学。

而判断一种语法学说、一种语法观点的正误优劣,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的语法规律。

2、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词的构造和变化规则,句法研究短语、句子、句群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所以有人通俗地称:“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语法系统”或“语法学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每一种语言的语法都具有系统性;另一个是指语法学体系,它是语法学者对客观的语法系统的研究形成的不同语法体系。

不同的语法学体系因为学者的观点、掌握材料的不同,分析方法、切入点不同,难免会存在分歧,但基本框架是基本相同的。

如现在通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等的语法部分即是如此。

当然,语法分歧的消除最终要依靠对客观语法事实的深入探讨和揭示。

第二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在这一节应把握以下要点: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概念。

2、汉语的语法形式类型及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一、什么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1、区分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实词具有的意义叫词汇意义或词义,如“航运”这个词的词义就是“水上运输事业”。

可见,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

而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意义,语法意义是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产生的。

它只在词与词的组合中才显示出意义。

如:“的”:(单独一个词是没有语法意义的)“我的家”:(“的”在此组合结构中表示定中偏正的语法意义)虚词一般表现语法意义;不同的语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词的变形也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

如:方言调查——调查方言(语序不同,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前者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意义,后者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研究——研究研究(词形变化后表达短暂的意义)干净——干干净净(词形变化后表示程度加深)总之,语法意义一定要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才能产生和表现。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它包括起语法作用的语言成分(如各种形态标志和虚词)和语法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如语序、层次)以及重音、语调等。

汉语语法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语法形式,所谓“显性”就是可以直观感觉到的,如语序、虚词、重叠、语调等;一类是隐性的语法形式,就是不能直观发现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语法分析才能发现的语法形式,如:可能的变换形式等。

二、汉语的语法形式及其语法意义常见的汉语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重叠、韵律特征、层次和变换形式。

(一)语序又称词序,是指一个结构中成分表达的先后次序。

各种语言对语序的依赖程度不同。

如俄语对语序的依赖程度不高,而汉语语序却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很重要的语法形式。

语序在汉语中的作用:A、语序不同,句子的结构关系不同。

例:我看——看我(主谓短语)(动宾短语)B、语序不同,结构关系虽没变,但改变了词与词的语义关系。

例:人看狗——狗看人(虽然都是主谓短语,但动作的施受事发生变化)C:语序不同,具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例: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前者较后者具有强调、突出的修辞作用)D:不同的语序有时还能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

例:客人来了——来客人了(前者是有定的,已知道要来客;后者是无定的,意外来了客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者说话人持贬低的态度,后者持肯定赞许的态度)总结起来,语序在汉语中的作用分为句法上的,如A类;语义上的,如B类;语用上的,如C、D类。

汉语语序固然重要,但汉语语序也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虚词虚词与实词相对,虚词没有词汇意义,专门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虚词在汉语短语或句子组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有的词语之间缺少虚词不能组合。

如:他(的)笔。

(缺少虚词就不能组合)B、虚词使组合关系更明显。

C、使用不同的虚词,组合关系也不同。

此外,虚词还可以使某种语言蕴含言外之意。

例:① A:白菜多少钱一斤?B:五毛。

② A:白菜多少钱一斤?B:五毛了。

对比①②两句,增加虚词“了”以后,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价了。

当然,虚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三)重叠重叠是词的一种构形形态,基础词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叠后,表示新的语法意义。

A、动词重叠表示动量时量少,即动作时间少。

如:教——教教看——看看B、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加深。

如:慢——慢慢红——红红C、量词重叠表示遍指。

如:张——张张支——支支(四)韵律特征它包括重音、停顿和语调等。

轻重音、停顿和语调都能表示某种意义,但都必须依附于音节。

1、重音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子重音。

词重音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

如:大意(dà yì):主要的意思。

名词。

大意(dà yi):疏忽。

形容词。

另一个是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短语和词。

如:东西(dōng xi):词东西(dōng xī):短语(联合结构的短语)句子重音就是在句子中某个词读得特别重的现象。

同一个句子,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同可能引起意义的不同。

如:一晚就学完了两章。

如果把句子重音放在“一”上,表示说话人认为学得很多很快;如果把句子重音放在“两”上,表示说话人认为学得少、学得慢。

2、停顿语音停顿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结构或意义。

3、语调语调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附加意义和感情。

(五)层次语言具有层次性,相同的词即使按照相同的语序构成,如果组合层次不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关系。

如:前者的层次组合是动宾短语,后者的层次组合是偏正短语。

(六)变换形式变换就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原格式变为另一种语法格式。

变换后的语法格式就被称为原格式的变换形式。

变换形式也是一种语法形式。

如:看报纸写日记看不看报纸写不写日记看一份报纸写一篇日记不看报纸不写日记相同的语法结构一般有相同的变换形式。

“看报纸”和“写日记”具有相同的变换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都是动宾结构。

而不同的结构往往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

另外,谈一谈语法形式的特点和语法意义的类型,供大家参考。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不存在的,没有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也是不存在的。

两者互为表里。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应注意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提出语法研究的关键是弄清楚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语法本身就是有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对立物统一而形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必须要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在本节中应把握以下要点:1、语法关系、语义关系的定义。

2、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的关系。

一、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定义在句法结构中,存在着两种意义关系即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语法关系是从语法形式表示出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是隐含在词的组合中的逻辑意义。

语法关系,又称为语法结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关系。

语义关系,又称为语义结构关系,如动作和施事、受事、时间、地点、工具等的关系,事物间的领属关系等。

二、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者的关系1、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1)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如:a、我吃完了b、饼干吃完了从语法关系来看,a、b两句都是主谓关系,但是它们各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a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b是受动者和动作的关系。

(2)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a、客人来了b、来客人了从语义关系看,a、b两句都是动作者和动作者的关系,语义关系相同。

但是语法关系上a、b句不同,a句是主谓关系,b句是动宾关系。

2、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判断语法结构关系,虽然主要根据语法形式,但也不能脱离语义关系的标准。

如要判断“学习文件”这个短语的语法关系,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语义关系。

“学习文件”可以表示两种语义关系:一种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另一种是事物和属性的关系。

所以,相应的语法结构也有两种,一种是动宾结构,一种是偏正结构。

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一般只涉及语法和语义,自八十年代以来,语法分析也开始注重语用因素。

第四节汉语语法的特点本节要求:深入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各特点间的联系。

谈到一个事物的特点,首先应考察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特点。

我们在谈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是将汉语同外族语言特别是印欧语言相比较的。

汉语语法缺乏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所以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这是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具体来说汉语语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丰富,形态变化是印欧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它有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如:英语形容词(adj.)加上ly后缀变为副词(adv.)quick+ly → quicklyclever+ly → cleverly除此以外,通过不同的形态变化还可以表达时态、数、人称、格等语法意义(可详见教材第16页)。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无法用构形形态来展现句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故语序和虚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