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保养 PPT课件
背部敷中药包功效(被动运动): 疏通经络,调理脾胃,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 加速新陈代谢,祛湿排毒减脂,消肿止痛,肩颈舒 缓,消疲减压,放松身心,除烦安眠
10、胃肠保养注意事项
孕妇不能做胃肠保养(女性经期可以做,有疏通作 用)
艾灸时艾条灰不能掉落身上(点艾条时加点酒精容 易点着)
艾灸时距离皮肤1~2公分,食指中指贴在皮肤上感 觉温度,热了就移开
胃肠道、消化系统的问题在中医是属于“脾胃”的 范畴,脾在中医里,不是只有西医所说的脾脏器官, 还包括了胃和整个大小肠系统。也就是说,中医脾 胃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
2、病因
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 有特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 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 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 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脾胃不和, 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 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洁)、思虑太过、劳累过 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
缝。 5、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厚腻,还可长时间地表
现为地图舌。 6、皮肤粗糙、干燥、黯淡、皱纹、色素沉积甚至
出现斑、丘疹
5、类型诊断
(1) 肝胃不和 症状:胃胀痛、嗳气频繁,反酸;舌象:舌质红、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2) 脾胃湿热 症状:胃痛、口干苦、食欲差、便溏(稀便);舌象: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肠胃保养
窦海霞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
2012.3.21
脾胃不和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症状 5、类型诊断
6、顾客建议 7、食疗推荐 8、胃肠保养的作用 9、艾灸及中药包作用 10、胃肠保养注意事项 11、按摩及艾灸主要穴位
1、概念
脾胃不和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 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 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 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 (打嗝),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 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 和者,平胃散。”
3、临床表现
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以食欲减退,食后腹胀 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胃脘痛、腹胀、呕 吐、 嗳气、泄泻、便秘 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肝炎等疾病。
4、症状
1、食欲减退、烦躁哭闹,易感冒发烧。 2、脾系症状,有口气、腹胀、大便或干或稀。 3、面色萎黄发花、眼白有蓝斑。 4、夜眠欠安、脑袋出汗,爱趴着睡、睡时眼睛漏
艾灸穴位:攒cuan竹,合谷,内关 , 承浆,廉泉,天突+基础穴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3寸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天枢: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大横: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4寸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3)脾胃虚弱 症状:胃胀、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 舌象: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4)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胃脘嘈杂,或 干呕呃逆,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象:舌质红,干燥,舌苔少或没有。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7、食疗推荐
山药薏苡仁粥 莲子芡实粥 莲子猪肚汤 山楂麦芽粥 薏米小豆粥 八宝粥 参枣粥 茯苓糕
8、胃肠保养的作用
促进脾胃运化,改善腹胀,打嗝等症状 增加食欲,增强体质 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9、艾灸及中药包作用
艾灸作用: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 救逆、防病保健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言,消化不良, 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其病变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杂易 饥,其病变主要在胃。
5、类型诊断
热证:舌头偏红(精油:佛手+薰衣草+基础油)
寒湿:舌苔白厚(精油:姜+柠檬+基础油)
湿热:舌苔偏黄(精油:佛手+柠檬+基础油)
脾虚:舌苔厚,发白无血色,有齿印,水滑苔,轻
攒竹:在面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 心处,或者 以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 指、食指间的皮肤边缘上,拇指尖下即是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承浆:下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廉泉:在颈部,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 凹陷处
度水肿
(精油:佛手+姜+基础油)
肝气郁结:舌红苔黄,口苦(精油:佛手+基础油)
6、顾客建议
饮食营养均衡,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品种丰富多样
保持愉悦的心情
适量的运动
充足的睡眠
饮食失宜是造成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中医称为"饮食所 伤"。饮食所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包括饥饱 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二是饮食偏嗜,包括饮食有偏、 寒热失宜、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五味偏嗜及嗜酒无度等; 三是饮食不洁。所以,要防止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进 餐不定时,偏食偏嗜、吸烟酗酒、饮食不讲卫生等不良 习惯。
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热时即可,一般灸20分钟左右 灸完及时肚脐(神阙)上:上腕,中脘,建里, 下脘,水分
肚脐(神阙)下:气海,关元 肚脐(神阙)两边:天枢,大横
若整个舌头是红色的,则为上火,艾灸 时加多 合谷 及足三里两个穴位
11、按摩及艾灸主要穴位
嗳气(ǎi qì )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饱 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 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 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嗳气,在中医讲,属于 “气机上逆”。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 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 而上逆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