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

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1.心理学的任务P8(1)揭示心理活动规律(2)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3)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4)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5)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和关系2.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是什么?3.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知觉事物时,优先把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4.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5.注意有哪些类型?(1)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2) 根据注意指向对象的不同,分为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

环境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也称外部注意;自我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也称内部注意。

6.注意有哪些主要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3)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例如,前两节课听一门功课,后两节课又听另一门功课,根据新的任务把注意从一门功课转移到另一门功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7.关于注意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2) 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3) 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从感觉储存中抽取的信息类型取决于中央控制器的特性(例如我们的目的、计划等)。

8.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2)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3)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三者关系: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9.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把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动物界不存在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但并非人类的所有行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过程之所以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意志是有自觉目的性的。

但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预定目的的。

譬如人的一些无条件反射控制的本能活动(如吞咽、咳嗽、手遇针刺缩回、目遇强光闭眼等),以及一些下意识的动作(如吹口哨、自言自语、摇头晃脑等),都是不受意识控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除此之外,那些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在该目的支配和调节下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运动员为获得奥运金牌而刻苦训练,文学爱好者为成为作家而笔耕不辍,科学家为攻克难关而废寝忘食,都应属于意志行动的范畴。

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所谓随意运动,是指一种受意识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通常是一些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

譬如在生活中,运动员自如地运球上篮,学生熟练地曲膝做操,画家持笔作画,音乐家操琴谱曲,都是意志行动的展现。

意志行动离不开个体的行为,但个体行为表现并不见得都是意志行动。

如一个不会作画的人信手撩鸦,一个不会打拳的人胡踢乱打,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谈不上熟练掌握,都不能算作意志行动。

一般来讲,随意运动越熟练,掌握程度越高,意志行动也就越容易实现。

所以,坐在钢琴鞘练习两个小时,一个钢琴家要比一个初学弹琴的小孩子更容易做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可以担负起长途驾驶的任务,一个刚学开车的生手就感到困难。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一些意志行动是轻而易举的,无须克服困难,如手指当空画圈,随意扭腰摆臂,扳动开关,拿起书本等,但人们评价意志行动的时候,往往是和它是否克服了困难相联系的。

运动员伤痛在身,仍坚持在训练中扭腰摆臂,克服了一定的困难,更容易被人们视作意志行动的表现。

此外,建筑工人冒着酷暑施工,清洁工人顶着严寒工作,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水平往往是随着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变化。

就意志过程中的困难来说,一般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主体内部的障碍,包括知识经验欠缺,能力有限,以及身体疾患等。

一些运动员可能因为能力所限,成绩停滞不前而中途放弃,一个舞蹈演员可能因为意外受伤而告别舞台生涯。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性格特征等都有可能成为实现活动目的的内部障碍。

可以设想,一个性格懦弱、自私、懒惰的人很难承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外部困难是指意志行动中遇到外部环境的阻碍,既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局限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可能是恶劣的气候条件或工作条件等。

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乘热气球的环球航行总是失败,既和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有关,也和经验准备不足以及设备不够精良有关。

但总的来说,外部困难必须通讨内部困难起作用。

克服了内部困难,就更容易战胜外部困难。

中国古代的《为学》中讲到“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是同一个道理。

人们往往由于在心理上无法克服内部障碍而总是过分夸大和惧怕外部困难,以致半途而废,一蹶不振。

因此培养坚强的品格,加强意志锻炼,勇于挑战自我,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9.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1、有意识记忆2、提高自我参与程度3、试图回忆以提高记忆效率10.什么是情绪与情感?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