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决定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
转眼间,我调回县城工作已经四年了,回首这过去的几年,有泪水,也有欢笑,有不足,也有收获。
但总的来说,收获大于不足,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人的微薄收获,那就是:态度是决定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
一、对教学的态度
在基层时,我总是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硬。
总认为自己是老教师,有教学经验,因此从不研读课本,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节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
每天上完课,剩余的时间就躺在床上,感觉时间过得漫长,人也很空虚。
在县城就不一样了,为了每节都能上成省时高效的课,我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研读,琢磨文本,一天的时光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失了,虽然感觉很忙但却很充实。
二、对待学生的态度
在基层时,我总认为教师知识渊博,就得高高在上,而学生呢,为学知识,一切都得听老师的,故在对待学生时力求突出“严”。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宁给他们一个好心,不给他们一个好脸”。
这就是所谓的好老师啊!当时的我既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又受同行的敬佩和羡慕。
初来乍到,我对待学生仍旧沿用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不符合我的要求,就采用以往的“严”方法,轻者骂之,重者打之,当时学生的学习就停留在对老师惧怕的层面上,其实他们的骨子里却充满着对老师的憎恨,当然这一切我还蒙在鼓
里,多亏被细心的领导们发现了,及时地给我发出了信号,并鼓励我多给学生一点爱心。
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的那种“严”的方法如同有些食品一样已经过期了。
我绞尽脑汁地从自身和学生身上进行剖析,力求找到适合我班学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是这样做的:
1 多和学生沟通。
我几乎利用每天晚上放学的那个时间段,故意放慢脚步,等待和我一路同行的同学,为了解除他们一天的疲劳,拉近他们和我之间的距离,我故意找各种话题:在哪住?家中都有哪些人?最喜欢的老师是谁等一些问题。
起初,他们显得拘谨,不能畅所欲言,可不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有了默契,于是我趁势而入,“喜欢数学老师吗?”他们点点头,可刚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带着几分羞涩对我说:“老师,您是对我们很好,可您对我们太凶了啊!”答案终于找到了,下一步重在行动了。
2 要全面了解学生。
我班59名学生中,有内向型的,也有外向型的,我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教育。
如:有些外向型同学很是自负,在学习及生活上沾沾自喜,我就借此机会以典型的事例进行说服教育,如《伤仲永》;对于那些不善言谈,性格内向很是自卑的学生,我又结合张海迪的感人事迹鼓励他们要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对于那些不好好学习,爱耍嘴皮的学生,我采用了“攻心”的战略。
记得有几次我进教室时,爱耍嘴皮的几个学生笑着对我说:“老师,您今天穿得真漂亮!”“您今天好精神!”我听了后,不由得灵机一动,笑着问他们:“老师今天穿得漂亮吗?”
“漂亮!”“你们长大后想和老师穿得一样漂亮吗?“想!”我顺势而导:“那你们可要好好学习啊,古人曾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他们好像有所明白,顷刻间都低头学习了。
3 要对学生有爱心。
记得有次上课时,正赶上用三角尺和圆规,有个学生没带,我问他原因,他却一言不发。
课后听同学反映,该同学家境贫穷。
第二天上课时,我把儿子的三角尺和圆规送给了他,他很是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
”果然,该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在进步。
4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作业中犯错误是情理之中的,那么老师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的作业题错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耐心地给她讲解,她还是错了。
我强忍住心中的怒火,又重新讲解了一遍,可她还是错了。
这时,我很生气,当着诸多老师的面狠狠批评了她一顿,她含着泪走了。
下课后,另一个学生代她交了作业,我翻开后,一行行工整而有力的字体惊醒了我:“老师,对不起,我知道自己错了,但你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我,这样会伤害我自尊的!”我心里猛然一震,是呀!虽然学生年纪小,也是有自尊的呀!我及时地反省了自己的不足,找到她,并向她道了歉。
与此同时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尊重你,进而尊重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真切地认识到,做事成败与否,关键要看你如何对待。
只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那我们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延伸。
一个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事业成就的大小和生活世界的颜色。
人生是一种态度,一个态度的转变,就是一次新的人生契机。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好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
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只有这样,教学之树才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