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踏实/踏青奢靡/风靡一时低声悄语/悄然泪下B.孵化/浮雕鞠躬/笑容可掬风流倜傥/丝绸之路C.角色/角逐推磨/磨杵成针烟熏火燎/星火燎原D.旷野/粗犷剽悍/膘肥体壮踌躇满志/铸就辉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嗟夫!,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1分)(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8)月常常入诗。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4分)(9)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一)下列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B.《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
C.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结构上它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D.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朱赫来察看了小山包,然后同托卡列夫、帕托什金坐雪橇到伐木场去了一趟,又转了回来。
斜坡上的人还在坚持不懈地挖土。
朱赫来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群众大会用不着开了,这儿谁也不需要进一步动员。
托卡列夫,你说得对,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上面语段选自小说《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人名),叙写了朱赫来在视察_______________时候的场景。
小说主人公_________(人名)正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 分)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______?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
归根结底,__________。
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1 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结果是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2 相反,贵州等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的省区,游客大增。
据贵州省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
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的“井喷”现象。
(1)用简明的话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用脚投票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9分)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处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对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许多园林。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主要体现在"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上。
D.设计者和匠师们在设计和建造时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下面哪一幅楹联没有写出文段中"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所说的画意?()(3分) A.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和风四面厅》)B.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网师园看松读画轩》)C.客道烹茶旅社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A.划线句属于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强烈,说明人人来到园里都觉得"如在画图中"。
B."标本"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C."鉴赏"也可以换成"欣赏",句意没有改变。
D."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共12分)敬畏自然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甲)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乙)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
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
(丙)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
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
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丁)4."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何处()(3分)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5.本段的中心句是()(3分)A. 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
B.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C. 人类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D.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6.请结合课文《敬畏自然》,谈谈你对"敬畏"一词的理解,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共16分)父亲不写信⑴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
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⑵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
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
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
“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冰冷冷的汉字。
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
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
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⑶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
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
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⑷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
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⑸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
一年后当我把大学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儿。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地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