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X X 重型锻造有限公司热处理中心文件名称:热处理工艺规程文件编号:HT/GC-01-A制定:日期:2010.9.10审核:日期:2010.9.12批准:日期:2010.9.15版次:A/0 共12页受控号:生效日期:2010.9.15热处理工艺规程1.0热处理工艺规范1.1退火及其目的把钢加热到其一适当温度并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称为退火。
根据退火的目的和工艺特点,可分为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均匀化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2)细化晶粒,改善钢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3)消除内应力,消除由于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以及铸件内残留的内应力,以减小变形和防止开裂。
(4)使碳化物球状化.降低硬度。
(5)改善或消除钢在铸造、锻造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组织缺陷,防止产生白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退火一般为预备热处理,通常安排在铸造或锻造之后.粗加工之前,目的是为了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组织,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
对于一些要求不很高的工件,退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消除内应力退火往往在铸造、焊接、压力加工或粗加工之后。
1.2均匀化退火(1)定义:均匀化退火也称扩散退火,是把钢加热到远高于Ac3或Acm的温度,经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2)目的:是使钢的成分均匀化,消除成分偏析。
在高温下,钢中原子具有大的活动能量,有利于原子进行充分的扩散,从而消除成分偏析及组织的不均匀性。
以减轻钢在热加工时产生脆裂的倾向和消除铸钢件内应力,并提高其力学性能。
(3)范围:适用于铸钢件及具有成份偏析的锻轧件。
(4)工艺:加热温度为Ac3+150~200℃,保温时间为10~20h ,随炉缓冷至350 ℃以下出炉。
由于退火的加热温度很高,保温时间又长,很容易引起晶粒长大,需在退火后进行细化晶粒的处理,如进行压力加工使晶粒碎化,或通过完全退火、正火使晶较细化。
1.3再结晶退火(1)目的:A、消除加工硬化,降低硬度。
B、消除冷塑性变形后的内应力。
(2)范围:主要用于冷变形加工的工件。
如工件经冷冲压或拉伸后,为降低硬度,便于继续进行冷变形加工,均需进行再结晶退火,也称工序间退火。
对于某些冷变形加工零件,为消除加工硬化及内应力,再结晶退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3)工艺:再结晶退火温度 Ac1-50~150℃。
碳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一般为600~700℃。
由于再结晶温度与钢的化学成分及冷塑性变形量有关,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温度太高,晶粒会明显长大;温度过低,再结晶过程不能完全进行,晶粒大小不均匀。
保温后空冷。
1.4去应力退火(1)定义:处理工艺。
(2)目的:是消除工件的内应力,以减少和防止工件在后续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或开裂。
(3)范围:适用于铸件、锻件、焊接件、机械加工和形变加工后工件。
(4)工艺:去应力退火温度为Ac1-100~200℃。
在这一温度下,工件的内部组织不发生变化。
加热温度越高,内应力消除得越彻底。
当温度超过以600℃时,应力即可基本完全消除。
机械加工中的去应力退火应在粗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进行,退火温度应取下限或更低些。
对薄壁或焊接件,为防止其变形,退火温度应适当降低。
对于淬火(经回火)或调质过的工件,去应力退火温度应低于回火温度,以免降低硬度和强度。
保温时间与工件大小及装炉量有关,一般为 2 ~4h 。
工件截面厚度较大或装炉量较大时,保温时间可取上限或适当延长。
为避免冷却过程中造成新的热应力,保温后应缓慢冷却,通常随炉冷至300℃以下出炉空冷。
1.5完全退火(1)定义:把钢加热到Ac3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退火方法称为完全退火。
(2)目的:A、降低硬度。
完全退火后得到片层较厚的珠光体,消除了由铸造、锻造、焊接后由于冷却较快而造成了的硬度较高的组织,改善了切削加工性能。
B、细化晶粒。
铸件在浇铸后缓慢冷却,锻件在停锻时,温度过高,焊接件焊缝处温度过高,工件热处理时温度过高都会使组织出现晶粒粗大和组织不均等现象。
采用完全退火,可以将粗大晶粒转变为细小晶粒。
C、钢在加热和缓慢冷却过程中,还可以消除在形变和快冷过程中产生的残留内应力。
(3)范围: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碳钢和合金钢,包括铸钢件、锻轧件、焊接件等。
完全退火不能用于过共析钢。
(4)工艺:A、加热温度。
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碳钢加热到Ac3+30~50℃,合金钢加热到Ac3+30~70℃。
为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或使高合金的碳化物充分溶解,可适当提高奥氏体化温度;但过高的加热温度是不可取的。
常用结构钢的退火温度及退火后的硬度见附录B、保温时间。
确定保温时间的原则是保证奥氏体的充分均匀化,其时间长短与零件有效厚度、工件的排列方式和装炉量大小等因素有关。
在箱式电阻炉中退火,保温时间可按有效厚度计算(1.5~2.5min/mm )。
工件排列越紧密,装炉量越大,保温时间越长。
C、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对退火后组织及其性能影响较大,应根据钢种和要求的性能而定。
退火后的组织应为珠光体。
当冷却速度太快时,珠光体的片层太薄,硬度就偏高,不利于切削加工。
若冷却过慢,则会出现大块铁素体且生产效率会降低。
故冷却速度一般为30~120℃/h 。
生产中通常采用随炉冷却方式,冷至500℃以下,即可出炉空冷。
1.6不完全退火(1)定义:是将钢加热到Ac1~Acm(过共析钢)或Ac1~Ac3(亚共析钢)之间,保温后缓慢冷却的退火方法。
(2)目的:与完全退火相同。
(3)范围:一般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及冲压件等。
主要用于过共析钢的退火。
对于亚共析钢来说,如果钢的原始组织良好,晶粒细小,只是为降低硬度或消除内应力,也可以进行不(4)工艺:加热温度为Ac1+ 40~60℃,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到500℃以下空冷。
保温和冷却工艺参数与完全退火相同。
1.7等温退火(1)定义:等温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 或Ac3以上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迅速过冷到Ar1以下某一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其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组织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方法。
(2)目的: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防止产生白点。
(3)范围:适用于中碳合金网和高合金钢的大到铸锻件及冲压件。
(4)工艺:A、加热温度。
等温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亚共析钢加热到Ac3+ 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c1+ 20~40℃。
B、等温温度。
根据所要求的性能,从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上选择,一般为Ar1-20~30℃。
等温温度越高,所得到的组织越粗,硬度越低。
C、等温时间。
由等温温度线与等温转变终了线的交点确定。
由于工件大小、装炉量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奥氏体全部转变,等温时间可长一些。
通常,碳钢的等温时间为2~4h,合金钢3~6h。
D、冷却。
在等温过程中组织已完全转变,等温后空冷即可。
(5)优点:通过选择等温温度来获得预期的组织和性能,且组织的均匀性和性能的一致性都较好,合金钢可得到较低的退火硬度,退火周期比较短。
常用工具钢等温退火参数及硬度值见附录。
1.8球化退火(1)定义:使钢中的碳化物球状化的退火方法称为球化退火。
(2)目的:A、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钢经球化退火后,形成的球状碳化物具有比片状碳化物低的硬度,有利于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B、细化组织,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在淬火加热过程中,由于球状碳化物比片状碳化物较难溶于奥氏体,因而可以阻止晶粒长大,减少和防止钢的过热。
球化退火后得到的组织均匀,有利于减少淬火畸变和开裂倾向。
C、提高淬火工件的耐磨性。
由于球状碳化物在工件淬火后被完全保留下来,且均匀地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些细而硬的小颗粒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件的耐磨性。
(3)范围:适用于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件的退火,如工具、模具、轴承等。
(4)工艺:球化退火有普通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和周期球化退火等。
1)普通球化退火A、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为Ac1+ 10~20℃。
加热温度过高,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化物太多.则会降低球化的成核率,容易形成片状珠光体。
如果加热温度过低.则珠光体中的片状碳化物溶解不够,部分片状碳化物可能因未溶解而保留下来,可能得到细粒状与片状混合的珠光体组织。
B、保温时间。
其时间长短与零件有效厚度、工件的排列方式和装炉量大小等因素有关。
由于C、冷却。
工件保温后以20~40℃/h的速度冷却至500℃以下出炉空冷。
冷却速度影响着退火组织中碳化物颗粒的大小和分布的均匀性。
在同一退火温度下,增大冷却速度,因碳化物来不及聚集和长大,而得到细小而弥散度较大的组织,使硬度偏高,不利于切削加工。
冷却速度过小,碳化物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通常,球化退火保温后,直接缓慢冷却的冷却速度应比普通退火慢些。
这种退火方法球化较充分,但生产周期长。
适用于截面大的工件及装炉量大的情况。
2)等温球化退火其加热温度为Ac1+ 20~30℃,保温后冷却到Ar1-20~30℃,等温一段时间(等温时间取决于等温转变曲线及工件截面尺寸大小),然后随炉冷却至500℃以下出炉空冷。
这种方法退火后的组织比较均匀,且易于控制,生产周期较短。
3)周期球化退火它是将钢在Ac1+10~20℃加热,保温后在Ar1-20~30℃等温一段时间,如此反复进行多次等温球化退火,然后随炉冷至500℃以下出炉空冷。
这种方法得到的球状碳化物不够均匀,且操作较麻烦,生产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原始组织为粗片状珠光体的情况。
1.9正火(1)定义:正火是把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m(过共析钢)以上适当温度,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2)范围:A、作为低碳钢和某些低合金结构铸钢及锻件消除应力、细化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淬火前的预备热处理。
B、消除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准备。
C、用于某些碳素钢、低合金钢工件在淬火返修时,消除内应力和细化组织,以防重新淬火时产生开裂和变形。
D、作为普通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
一些受力不大,只需一定的综合力学性能的的结构件,采用正火就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
(3)工艺:A、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的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的加热温度为Acm+30~50℃。
B、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与工件有效厚度有关,以工件截面温度均匀为原则(保温时间的计算可参考淬火)。
C、冷却。
正火工件的冷却一般为空冷,大型工件根据截面尺寸的大小,可采用风冷或喷雾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和性能。
1.10淬火(1)定义:淬火是把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件经淬火和回火处理后,其组织与淬火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力学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充分地发挥材料的潜力,使工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