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部分招生专业:商业经济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1.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表明一种商品需求量与总收入关系的曲线。
因为普鲁士经济学家恩斯特·恩格尔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关系,这条曲线称之为恩格尔曲线。
根据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建立如图所示的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未必是直线。
一些奢侈品(如商品2)的需求增长要比收入增长的速度快,而一些必需品(如商品1)的增长却比收入的增长慢。
曲线的精确形状决定于人们对商品1和2的偏好,并且决定于人们在有更多的收入时对商品1和2的消费会如何变化。
2.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与私人物品相对应,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
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公共物品既可以提供正的外部效应,如路灯可以使许多夜行人受益;也可以提供负的外部效应,由工业生产排污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影响地球上每一个人。
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1)非排他性。
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2)强制性。
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
(3)无偿性。
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
(4)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严格具有上述四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
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全具备上述特征的产品,被称为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由国家制造并由国家提供,但又不完全属于公共产品,因为在使用和消费这类物品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或付出代价。
从这一点看,它又与私人产品有相同之处。
例如,城市公园就是由国家建造并提供的,但顾客去公园游览时须先买门票方可入内,即在消费时付出了代价。
总之,准公共物品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点。
3.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范畴。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就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把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称为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4.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
其含义是: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2)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3)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4.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简述题(30分)1.厂商销售收入(Total Revenue,亦称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间的关系。
答:(1)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①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d d d Q P P Q E .∆∆-=,②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QP dP dQ E d .-= (2)需求的价格弹性(设为E 0)同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关系如下:当|E 0|>1,即需求富于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当|E 0|<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当|E 0|=1时,销售收入和价格没有关系。
例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相反,对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1)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也可以说,他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这一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I X P i i i=1,2,3……,n (a ) λ=i i P MU / (b )其中,I 为消费者的收入,i P 、i X 和i MU 分别为第i 种商品的价格、消费量和边际效用,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a )为限制条件,(b )为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3)在序数效用论者那里,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一组无差异曲线簇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
即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2112P P MRS =,这个式子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3.IS-LM 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1)IS -LM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2)在IS -LM 模型中,IS 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 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Y b a S dr e I S I )1(,,-+-=-==。
推导出IS 表达式r bd be a Y ---+=11。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1(10T Y b a S Y db d e a r tY T T T S G I --+-=--+=+=+=+,或,推导出IS 表达式r t b d t b bT G e a Y )1(1)1(10------++=或--++=d bT G e a r 0Y d t b )1(1--。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以r 为纵轴,Y 为横轴所画出的IS 曲线是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IS 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明投资于储蓄相等,都代表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与收入的组合。
LM 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假设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 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 代表物价水平,那么,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公式为:hr kY L PM m -===,可以推导出LM 曲线的表达式为:hm Y h k r k m k hr Y -=+=或。
以Y 为横轴,r 为纵轴所画的LM 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 )与货币供给(M )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把IS 曲线和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 -LM 模型。
IS -LM 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3)IS -LM 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 (或LM )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
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 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法。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
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
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2)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GDP =C +I +G +(X -M )其中:消费C 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