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顺延签证并非认定工期顺延的唯一证
据
几乎所有的建设施工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工期的顺延。
这是由于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工程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当然也可能会由于发包人或承包人的原因造成工期的顺延。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或那一方的原因,在审理具体案件的时候都要仔细辨别、判断、权衡。
为最终的裁判提供依据。
在最高院司法解释二出台之前,对于工期顺延没有统一的规定,合同法第283条、284条只是规定了发包人和承包人可以顺延工期的情形,但对于任何认定工期顺延并未规定,所以,各法院对此的裁判标准也不一。
最高院司法解释二第六条对此进行了规定。
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法院对工期顺延的裁判标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解决。
根据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的认定工期顺延的顺序是这样的。
首先应当以发包人或者监理人的签证方式确认,如果承包人未取得确认,但能够证明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申请过工期顺延且顺延的情形符合合同约定,法院也应当予以认可。
但是如果承包人与发包人在合同中约定,未在约定的期限内申请工期顺延的,视为工期不顺延。
根据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则,对此法院也应当予以认可。
如果承包人未在约定的期限内申请工期顺延,但是发包人予以认可,或者承包人提出合
理理由的,人民法院也应当对工期顺延予以认可。
这里面就涉及到两个法律问题,一是合同约定优先;二是合同的权利义务不能严重失衡。
那么这两者之间如何权衡?什么理由才是司法解释中的“合理”抗辩。
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在司法实践中,理解法官为什么在合同有约定甚至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还没有支持其诉讼请求。
合同约定的内容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就是法律,合同约定的内容就是判断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合同约定的内容可能会对一方不利,加重一方的权利等。
这种约定虽然没有违返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是不能严重失衡。
例如,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无论是否有工程变更均不得影响工期,工期不顺延。
那么这种约定有效吗?当然有效。
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法院就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其区别就是这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具体的履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程变更内容和所变更的工程量,如果只是根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一般的设计变更,那么双方的约定当然具有约束力,承包人逾期竣工的,需向发包人承担逾期的违约责任。
但是如果涉及的变更比较大,比如增加了楼层、变更主体结构、大量图纸设计等,这时候承包主张工期顺延,就具有合理性。
否则双方的权利义务会严重失衡,法院应当确认其工期顺延。
当事人考虑的是诉讼利益,而法院考虑的利益平衡。
所
以即便是合同有约定,但是只要承包人有合理的抗辩理由,顺延工期并非不可能。
与双方有明确约定不同之处在于,法院只能根据承包人这个合理的理由对于顺延的工期期间予以酌定。
否则会损害合同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也会导致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鼾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