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


134
作品,除部分失传或未付印外,已出版的作品集共 49 卷,100 多部合唱作品、14 部歌剧、9 部交响乐以及其他大量声乐、器 乐作品。
从音乐结构上,舒伯特的 600 余首艺术歌曲,大概可以分 为 4 种类型。
(1)简单分节歌形式:即诗词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 样的旋律。这种形式比较普遍,它基于一个总的基调,各段词 都可以适用。如舒伯特的《野玫瑰》、《圣母颂》等。
此外,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 越诗词的力量,也刻画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更多的情感。以《鳝鱼》 为例,荡漾的钢琴部分似乎在你眼前铺开一幅生动的画卷。
四、主要历史贡献: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确实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第一 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取得了 非常卓越的杰出成就。
(4) 三段体形式:即首、尾段落的旋律相同 ( 或大同小异 ), 中段作对比性的变化, 如《她的肖像》和《海滨》等。演唱时 必须唱出全曲的起、承、转、合的关系,方能给人以情感发展 的逻辑性和匀称、谐和的整体感。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 (一)音乐风格 舒伯特歌曲的风格各异,初期的创作处于发展阶段,还没 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中期的创作才日趋成熟,直到晚期,舒伯 特的创作都是在希望与失望,光明与黑暗,现实与理想之间进 行的。因此,中晚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冲突性和深刻 的哲理性。 再之,舒伯特是处在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上,“他的创作 深受贝多芬的启发和影响,因而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实 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他的作品也体现出古典和浪 漫的二重性。”[3] (二)创作特点 1、完美的词(诗歌)曲结合 舒伯特十分重视文学诗歌对音乐的影响和在音乐进行中细 致准确的运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技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 歌词大多来自歌德、海涅、席勒等大作家之手。他对诗歌的理 解非常细腻、深邃,并运用调性布局、和声色彩和钢琴伴奏, 多层次的、准确而细致的揭示了歌词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将诗与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他 17 岁时写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其歌词选自德 国浪漫派诗人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作曲家用音乐的语言描 述了玛格丽特在纺车旁思念浮士德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少女的内心情感世界。 2、简单个性的旋律特点
133
青年文学家

舒伯特歌曲中的旋律最有个性,这也是他的作品中最突出 的地方,其中舒伯特艺术歌曲旋法上有以下特点:
(1)简洁明快、流畅,前面已经提到主题鲜明、易记上口。 其中, 《摇篮曲》的主题就是以相隔小三度的 Mi—Sol 和加经 过音的小三度 Re—Mi—Fa 组合而成的。
(2)善于应用反复、模进加倒映的旋法,如《流浪者之歌》 (3)善于使用色彩性的变化音,如《圣母颂》、《慕春》。 (4)出人意料地使用休止符,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如《玛格利特纺织歇》中最动情的地方。 (5)大量使用器乐化的装饰音,如双倚音、三倚音、颤音、 波音、回音,有些还是变化音,如《圣母颂》。 3、丰富多样的调性变化 舒伯特艺术歌曲在调式的布陈和转换上表现出多彩的个性, 无论是《菩提树》、《魔王》中的同主音大小调转调,还是《菩 提树》中的一级关系调转调等等都很有特色。如《冬之旅》的 调性布局共由 24 首附标题歌曲组成,其中 8 首歌曲的主调为大 调,其余 l6 首主调全部为小调。 4、新颖生动的钢琴伴奏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再是以前歌曲中那 种简单的辅助与衬托,而是永远与人声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让声乐和钢琴伴奏共同体现诗歌内容,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 互衬托。 如在上文提到的《魔王》中,沉重的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八 度体现了马蹄声,抒发了父亲紧抱孩子在风雪之夜的焦虑心情。 谱例: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创作特点
[ 中图分类号 ]:G613.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0)-16-0133-02
十九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 欧洲文学艺术也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音乐的 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并产生了许多民族作曲家、音乐活动 家,像罗西尼、柏辽兹、舒伯特等等。
参考文献: 1、郭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 [J], 艺 术探索,2008,(06):18—19 2、何佳培:浅议舒伯特歌曲的艺术特色 [J],南京师范大学, 2002,(03):1—2 3、胡 澍、谷 穗: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 术歌曲的演唱 [J],科教文汇,2007,(01):182 4、刘 妹: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艺术表现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105—106 5、吴兆媛: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与激情——舒伯特的艺术 歌曲及伴奏特 [J] 艺术教育,学术论坛,2005,(06):98—99 6、徐 萌:刍议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09):124 - 125
(2)全创作歌曲:即全曲从头到尾没有重复旋律的地方, 也可以说是所谓的通篇歌曲,音乐要随着每一段情节的线索和 诗词语言的变化而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舒伯特的歌曲大 多数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中歌曲《魔王》可以说是通篇歌曲最 好的实例。
(3)变化分节歌曲:根据诗词内容不同,在简单分节歌曲 的结构形式上,从旋律、和声、调式、伴奏等基础上加以适当 的变化。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则是这类歌曲 最典型的实例。
艺术研究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创作特点
李 锋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舒伯特是古典乐派的继承者和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善于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并刻意求精地创作出音乐与诗、歌声与伴奏高度和谐的德国艺术歌曲,被称颂为“歌曲之王”。本文 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法及其创作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纵观全局,舒伯特之前的德奥艺术歌曲并没有在创作技巧 方面有很大的创新,但是舒伯特赋予了德奥艺术歌曲特有的浪 漫主义,使得诗歌与音乐有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 强调歌词的重要性、特别是词意与钢琴伴奏及乐曲之间的平衡, 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舒伯特艺术歌曲”。舒伯特在创作上的创 新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代表的德奥 浪漫主义的歌曲从此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注释: 1. 郭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 [J], 艺 术探索,2008(06):第 19 页 2. 羽 佳: 从 三 首 歌 曲 看 舒 伯 特 艺 术 歌 曲 的 成 就 [J], 2004,(05):第 2 页 3. 黄腾鹏:西方音乐史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7,(11),第 134 页 4. 黎 丹: 舒 伯 特 艺 术 歌 曲 浅 析 [J],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04,(12): 第 43 页
(上接第 132 页)
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 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 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 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相背、转折、 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宋代书法家讲 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再观《中秋帖》, 虽聊聊三行字,但在用笔、结体、墨色方面均富于变化。行笔 看似迅疾,却刚健圆润,妍媚多姿,点化疏朗,顾盼有情,结 体筋骨开张,清劲端和,用墨随和而带有一种苍浑华滋的自然 变化,其环转起落分明,通篇显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给欣 赏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此帖墨迹线条富于弹性,于粗细环转 中展现干净利落。字与字间搭配得宜,相顾生辉。前六字一笔 贯通而下,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逐字细看,“中秋”两 字相连,尔后稍作停顿,又一气将“不复不得”四字横扫而出, 线条回环起伏,长而不乱,翻转勾连,疏密有致。在“不复不 得”之后,又以行楷书一“相”字,端庄饱满,一本正经。与 此帖中其他 21 字相比, “相”字给人突兀蹊跷之感,引人思 索。过了“相”字,笔锋再次急起直追,震荡绵回,直至终了, 正是“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但这种
“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之一,它用多样化的歌 曲创作来表现对于生活与爱情的感受”[1]。当 17、18 世纪古典 艺术歌曲出现时,这种艺术形式就因其简约又丰富的艺术风格 赢得了人们的钟爱。
一、艺术歌曲 “早期的艺术歌曲原意为短诗,指一种反复使用同一音乐 旋律演唱多段不同歌词的诗歌形式,根据不同题裁分为世俗类 与宗教类两种。”[1] 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 十八世纪德国的歌剧改革者格鲁克,那称为 chte,为声乐与钢 琴而作,音乐成为诗歌更完美体现的辅助手段。 十九世纪德奥逐渐兴起的“艺术歌曲”,是一种足以与歌 剧或教堂圣咏平分秋色的声乐体裁。歌词多采用浪漫主义风格 的一些著名诗歌,演唱风格内敛含蓄,通常与钢琴伴奏浑然一体, 其调性也不单一,比如舒伯特的《夜与梦》等。 其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把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顶点, 他的艺术歌曲既高雅又通俗,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幸福和爱情的渴望,完美的解决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完 成了音乐与抒情诗有机结合的使命。 二、舒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1、舒伯特的生平、创作背景 “ 弗 兰 兹· 舒 伯 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 于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市民的家里,舒伯特从小 生活在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环境里,自幼显露早熟的音乐才华, 父亲是他的小提琴启蒙老师,还学习钢琴。”[2]l1 岁时,舒伯 特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里赫田塔尔教堂合唱团歌手,并进入寄 宿学校。在学校里,他在管弦乐队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并指 挥演奏了不少作品,这使他接触了大量莫扎特、海顿、贝多芬 等著名音乐家的交响曲、序曲和室内乐等作品。 从学校毕业后,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时期——1814 年至 1817 年。这一时期里,舒伯特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 响。他创造了歌唱剧、歌剧、交响乐、序曲、钢琴小品等作品。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创作了 300 多首歌曲,其中《魔王》、《野 玫瑰》、《鳟鱼》、《死神与少女》等,都显示出他在艺术歌 曲创作方面的高潮个性的艺术特点。 1818 年——1828 年,是舒伯特的创作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 期。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并通 过一些流浪者、失恋者,以自我感受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他 在黑暗社会中的感受和痛苦。其中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20 首 ) 和《冬之旅》(24 首 ) 最为典型。 2、主要作品及艺术歌曲的结构和风格 在舒伯特不足 32 年的生命中,他为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