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4 断句与翻译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4 断句与翻译

考点跟踪突破14断句与翻译一、(2015·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

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

”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

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注释】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至有一字穷.岁月__穷尽,用尽___(2)及.见今人所藏遗稿__到,等到__(3)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__已经__(4)得东坡先生数.诗稿__数篇,几篇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3.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4.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5.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__示例:作文不惮屡改___。

[点拨: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二、(2015·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①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③;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④,不仁者以身发财⑤。

(节选自《大学》)【注释】①踊:yī,通“一”。

②偾:fèn,偾事,坏事。

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

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

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宣悉以班.诸吏(分发)B.使宣叩头谢.主(感谢)C.一国兴.仁(兴起)D.踊人贪戾.(暴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后特征..为洛阳令B.由是搏击..豪强C.生财..有大道D.为之者疾.,用之者舒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A.威不能行/一令乎B.以/宣尝为二千石C.则/财恒足矣D.仁者/以财发身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5.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6.将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生产财富的人很多,消费财富的人很少。

7.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_②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三、(2015·营口)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注释】①宜:合宜,恰切。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②之:往。

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

这里指小恩小惠。

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博爱之谓.仁__叫作,称作__(2)老子之小.仁义__认为……小,轻视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不一致。

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_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四、(2015·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行.乎__品行、德行__(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__特殊原因__(3)累寸不已.__停止__(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__被……感动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_(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复还终业,七年不返。

五、(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点拨: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__(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__(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_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

(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