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

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

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

父子俩聊了许久。

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

”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

而父爱之
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

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

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

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

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XX年11月。

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

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XX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

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

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

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
伴。

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在第二期《朗读者》中,郑渊洁、杨乃斌,蒋雯丽、林兆铭、乔榛,讲述他们人生中不一样的“陪伴”。

字字句句虽平铺直叙,不喧哗,却掷地有声。

这次仍然看的周末版、央视三套的重播。

是我的发小,“毅”所发感言提醒的我。

她周六准时看首播。

上周主题是“遇见”、是启迪人们找一回“初心”。

本周主题是“陪伴”。

通过现场真实人物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同故事,诠释怎样才是“陪伴”,和关于人生不一样的“陪伴”。

引起观众内心诸多认同与共鸣,我俩聊了好大一会儿。

感动与感慨交织:人生要面对许多坎坷和艰难,要面对不同命运、不同的决择。

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他们无偿的付出与劳苦、是夜以继日的温情陪伴。

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向善与美好。

面对儿子郑渊洁的的辍学,父亲没有责骂,平静地说:“没关系,我来教你。

”郑渊洁:“父亲”的涵义,是榜样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角色们曾陪伴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但学生时代的他却并非“乖孩子”,还曾被老师开除。

此后他的父亲郑洪升便在家教导他。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郑渊洁从
小对文字和看书产生了向往之心。

现场我们一起倾听了“童话大王”是怎样炼成的的过程。

蒋雯丽,中国内地优秀女演员。

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从XX年开始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

对于艾滋病患儿,蒋雯丽毅然决然地把他领回家,陪伴其长大,一陪就是十五年。

“与他们相处中,我意识到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

但是他们似乎又比别人更坚强不屈”,蒋雯丽如是说。

无论是《瓦尔登湖》,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与动物不期而遇、而后又相互陪伴的故事令人神往也似乎遥不可及。

现实中,这样的人却真实存在着。

林兆明,18岁开始就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他独自一个人照顾300多个动物,陪伴野生动物,那种寂寞与枯燥、孤独与辛苦,简直难以想象。

“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

”乔榛一直这样说。

“我生病那时,她暗自神伤,在我面前却强颜欢笑。

我看到她这样,也很心酸。

”今晚,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将携妻子来到《朗读者》,讲述彼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

乔榛说:“我的命,都是国妹给的。

”接着,夫妻二人深情朗读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

真情朗读、打动全场观众,掌声不时响起。

而后已面对七次生死的乔榛,首次搭档董卿再现《叶塞尼亚》配音。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也是一种享受。

这个栏目最大的亮点就是、让人们从中发现文字的魅力,且又不枯燥无味,结合其背后的故事,比起自己去读、去搜、会更有感染力。

而且以董卿的文字功底与文学修养,确实把控得恰如其分,彰显此栏目与众不同的新意。

我觉得: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而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在一片搞笑或相亲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的今天,《朗读者》栏目无疑是一股清流,《诗词大会》见证了董卿的文字功底,《朗读者》无疑会更上一个台阶!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

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

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

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

”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
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

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