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讲李白诗歌创作成就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

第十四讲李白诗歌创作成就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

到长安后,他“历抵卿相”,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和长安 市井少年浪游,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大失所望,败兴而归。其《长相思》、《蜀 道难》、《行路难》即作于此时。离开长安,他无颜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至汴州、宋州、洛阳等 地。开元二十二年,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享有盛名的韩朝宗,有《与韩荆州书》,文中说自己“虽 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亦未果。开元二十 三年,他应元演之邀,北游太原及雁门。次年返回河南,与友人元丹丘、岑勋在嵩山南麓颍阳山置酒 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 辞 曰 : “ 云 想 衣 裳 花 想 容 , 春 风 晓 拂 露 华 浓 。 若 非
白 , 立 进 《 清 平 调 》 辞 三 章 。 白 欣 然 承 旨 , 犹 苦 宿 酲
曰 : “ 赏 名 花 , 对 妃 子 , 焉 用 旧 乐 词 为 ? ” 遂 命 龟 年
乐 十 六 部 。 李 龟 年 以 歌 擅 一 时 之 名 , 手 捧 檀 板 , 押 众
开 元 中 ,
无之蒲弟恨,会赋赐。,。丹 禁
出。桃子,可向之李上得会。 中
《 松 窗 录 》
于 此 , 抑 亦 一 时 之 极 致 耳 。 上 自 是 顾 李 翰 林 , 尤 异 于
太 真 饮 罢 , 敛 绣 巾 重 拜 上 。 龟 年 常 语 于 五 王 , 独 忆 以
酒 , 笑 领 歌 意 甚 厚 。 上 因 调 玉 笛 以 倚 曲 , 每 曲 遍 将 换
一年后,李杜二人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再次相遇,建立起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杜甫在《同李十二白 同寻范十隐居》: 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共行。
此后,李杜二人未再会面,李白热衷于寻找新的世界和友谊,集中甚少忆念杜甫之作,而杜甫则无时 不在思念着李白。
李白性格与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游侠、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但其避开科举,而其思想 显为盛唐之产物。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官军一触即溃,战火迅速蔓延。次年正月,洛阳沦陷,李白携宗氏夫 人仓皇南奔,开始欲往越中避难,继而又西入庐山。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七月,玄宗至 汉中,从房琯议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诸王分领诸道节度使,并遣永王璘出镇江陵。时李亨于灵 武即位,改元至德。李亨命璘还蜀,璘不从,十二月,璘出兵沿江东下,三次派人请白入幕。白素怀报国之 心,遂入永王军中,作《永王东巡歌》十首。未及一月。亨、璘内战,璘败亡,白以“附逆作乱”罪入狱, 幸得友人推覆清雪,以无罪开释。御使中丞宋若思上书荐李白,肃宗非但不准,又判长流夜郎。至德二年春, 行至奉节,遇赦返江陵,作《早发白帝城》。
李 白 于 文 苑 图
李白后期的沉沦与漂泊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忧愤出京。五月,至洛阳,与杜甫相会,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次年春, 再与杜甫、高适会鲁郡和济南,和杜甫结下深厚友谊。十一月,李白从高天师受道箓于济南郡紫极宫。回任 城后,修酒楼,日夜沉饮其上,以示绝意仕进。天宝五载,漫游越中,临行赋《梦游天姥吟留别》,渲泄郁 闷。于越中,李白经贺知章故宅,追忆当年长安相见事,不胜感慨。天宝六载,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 敦复同遭李林甫陷害,李白不胜悲愤,于金陵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鸣不平:“君不见李北海,英 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九载,白五十岁,深感从政无望,欲以诗文为终身 事业,作《古风·大雅久不作》等诗以明志。天宝十载秋,白在南阳附近石门山中元丹丘处作客,颇有出世 之意,忽又寄诗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想弃文就武,从军赴边。秋末,有幽州之行。白于幽州目睹塞垣真 象,知禄山有作乱之心,便毅然南返,三入长安,欲向朝廷反映真象。但因安禄山深得玄宗宠信,虽忧心如 焚,然无计可施,乃离开长安。不久,从河南梁园南下宣州(安徽宣城),作《远离别》。天宝十二载秋,与 族叔侍御使李华登谢眺楼,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西游安州(今湖北安陆),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自是李白便以安陆为 家,一面读书写作,一面从事干谒活动。他在此时所写《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说:“申管晏之谈, 谋霸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 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表达了他政治抱负与人生愿望。到了开元十八年,李白已三十 岁,去蜀以来,遍干诸侯,未遇知己,因而有“南徙莫从,北游失路”之叹。于是此年夏,他决定西 入长安。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名声天下皆知,杜甫才三十三岁,重要的作品还没有产生。但年龄之差别 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甫后来写的《寄李十二白十二韵》中,回忆 了这次相见: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没过多久,李白便发现玄宗对自己只不过是倡优蓄之,并没有委以大任,这与他的理想可谓大相 径庭。于是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渐渐地表现出厌倦情绪。这时,他和 贺知章等人在一起喝酒,号称“酒中八仙”。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中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可见李白可能有借酒装疯、拒绝奉诏之举。又尝沉醉 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李白经长江三峡出蜀,沿途作有《登峨嵋山》、《峨嵋山月歌》、《渡荆门送别》等诗。出蜀至 江陵,他遇到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因而写了《大 鹏赋》。此后,李白沿江东下,东至金陵和扬州。此时的李白,风华正茂,广事交游,轻才好施,他 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襄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救 之。”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 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第十四讲李白诗歌创作成就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
李白及其诗歌创作

➢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白 醉 酒



·
➢ 李白的性格和思想
苏 六 朋

➢ 李白诗歌名作选读
➢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李白前期漫游与干谒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以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开始了他漫游、干谒的生涯。
由于李白“戏万乘为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恃才傲物,遂遭谗谤,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在天 宝三载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样,李白于天宝三载,怀着悲凉、 怨愤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高吟“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的高傲诗句, 告别了帝都,经由商州大道,离开关中,结束了他在长安一年多的宫廷生活。
宝应元年(762),白六十二岁,十一月,卒于当涂,有《临终歌》,自比大鹏凌空,中天摧折,但仍 相信他激起的余风足以流传万世。关于白之死,亦有二说,一说死“腐肋疾”,一说醉后入水捉月而亡。
李杜洛阳会
天宝三载夏天,李白与杜甫首次在洛阳相遇了。李白由于在宫中受小人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 而途经洛阳的。杜甫当时正因事往来于洛阳、陆浑庄之间。
开元末,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 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仍未有任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可能是因元丹丘推荐(元则是以道士的身份受到玉真公主征召入京的),玄宗 皇帝下诏,命李白入京。李白初闻征召,真是喜出望外,以为他多年的政治理想有了实现的机会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不过,这时的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了。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后,权力便由奸相李林甫掌握。所以玄宗召李白进京,并不是任用贤才, 治理国家,而是需要一个出色的文人来点缀太平。
花 方 繁 开 , 上 乘 照 夜 白 , 太 真 妃 以 步 辇 从 , 诏 特 选 梨
得 四 本 , 红 、 紫 、 浅 红 、 通 白 者 , 上 因 移 植 于 兴 庆
初 重 木 芍 药 , 即 今 牡 丹 也 。
《 开 元 天 宝 花 木 记 》 云 , 禁

李 白 作 《 清 平 调 》 词
他以为长安、洛阳两京恢复,国家中兴在望,又有用世之意,还至江夏,广事干谒,结果又告失败,唯 有痛饮浇愁,狂歌当哭。 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还至豫章(江西南昌),再登庐山,作《庐山谣寄卢侍御 虚舟》一诗,意欲求仙学道,以度残年。上元二年,复游金陵,物是人非,生活拮据,以随身宝剑抵偿酒钱。 是年,贼势复炽,天下兵马副帅李光弼出镇临淮,将北上讨贼,李白又欲立功报国,遂请缨入幕,因病半途 而返,往依族叔李阳冰。次年春,病稍痊可,复游宣城,又因病重到当涂,时李阳冰将辞官归隐,白无处可 去,作《笑矣乎》、《悲矣乎》二诗,语无伦次,疑是悲愤至极、精神失常之作。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功名心很强,有着强烈的“济苍 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答孟少府移文书》)。但 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隐逸于世,广为交游,寄希望 于风云际会,以便名动京师,待朝请之。他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 盖世功业。其慕姜尚、范蠡、鲁仲连、张良、谢安之风,且益加之。期为帝王之师,以建奇功,后便功成身 退。然而时过境迁,正当其要有所作为之时,开元盛世已经过去,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其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之中,定然要遭致失败。欲望极奢,实现的希望却极渺茫,因此他对自己遭 到的打击也倍感沉重。每当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发出强烈的愤慨,他对现存秩序的大胆批判和否定,往 往有排山倒海之势。然而愤慨之余,又常欲用隐居求仙、狂饮颓放,来暂时解脱精神的痛苦,可见道家之批 判现实与隐逸思想对其影响亦深。其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