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地规划复习资料全

绿地规划复习资料全

绿化:即栽种树木、花卉、草皮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工作、学习条件的措施。

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

包括:(1)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2)植物生长占大部分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3)农业生产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是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所组成的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相应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 城市与园林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利用一定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制造的“人工环境”;城市化的过程是人和自然分离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破坏环境的过程;城市绿地是将自然引入城市,是人与城市间充满自然气息的过渡空间。

人们的聚居由群落到村镇到城市逐步地离开了自然,也可以说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把人和自然分隔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过程。

而城市园林绿地则可认为是在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们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随着人类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人工环境的扩大和物质生产的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人对自然精神和环境的追求,因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园林发展的基础。

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强有力的手段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学”、“环境学”则从理性上确定了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人工与自然相平衡,城市与园林相协调的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人们希望在令人窒息的城市中寻得“自然的窗口”,在人工沙漠中建立起“人工的绿洲”。

园林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综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是一门涉及众多科学领域和艺术门类的技艺,是利用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元素进行造景的技艺,根本之处还在于对自然领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领土景观的完整性与典型性。

正如每一片土地都是领土的片断一样,每一个风景园林作品也应该是领土景观的片断。

科学性: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气候学,土壤学,植物学艺术性:美学,文学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城市即具有防御功能和交易场所的居民点。

近代城市的发展a.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蒸汽机的发明带来能源与动力的革命。

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b.城市布局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

产业革命改变了作坊制生活方式,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一一上下班生活方式一一居住区与生产、工作区分开。

工业发展,产业部类增多,原料及产品均需储运,就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城市人口聚集,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多样化,应运而生许多新类型的商业及公共建筑。

经济活动增加,金融机构产生,城市中又出现商贸活动的地区。

火车轮船出现成为城市对外交运的主要工具,道路系统布局发生很大变化。

城市类型也有增加。

出现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或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等。

原先的大城市则发展成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C.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扩展,市民与城郊田野的距离增加,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成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重要课题: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d.科技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物质财富。

工业发展、工业门类增加、科技进步、多种产业协作、科技交流,给城市带来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流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科技发展促进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土地、住房、交通、环境污染及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不断解决,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古代的城规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规划理论★ 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1942年《城市一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根治城市有些弊病就是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他认为,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

马丘比丘宪章:1 )环境问题,防继续恶化,恢复应有正常状态;2)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动态过程,包括制定和实施;3)每个特定城市和地区应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和开发方案;4)设计思想:现代建筑的主要任务是强调内容而不是形式,不是追求孤立的建筑,而是追求建筑环境的连续性。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

★“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该理论特征为:A 土地公有,低密度,不被个人所有而分解;B城市有控制地发展;C提出了田园与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行政、社会福利设施、市场等各种功能组合的概念。

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

他认为,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包围,农田的面积比城市大5倍。

霍华德确定的田园城市的直接不超过2公里。

在这种条件下,全部外围绿化带不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进行日常散步。

他在城市平面示意图上规划了很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用作中心公园的土地面积多达60公顷。

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也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

逝去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在庭院、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不止的林间小径等。

规划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平方米。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一莱奇沃恩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雷蒙德•昂温初期:依附子母城;第二代:半独立式;第三代:完全独立。

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

★邻里单位美国人C- A•佩里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模式内容: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为一个基本单位,其间布置住宅和公共服务措施。

A 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计算。

B 内部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公共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需要,商业中心设在邻里单位的外围,交通便捷处。

C 道路系统保证内部交通顺畅、便捷、禁止外部车辆穿越,以保证居住区安全,安静。

D 居住区的布局应有最佳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

★雅典宪章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内容:城市4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居住: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住宅应占用城市中最好的用地;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建高层住宅,沿城市干道量变不建建筑;按照邻里单位来建筑住宅。

工作:城市里合理分布工业性质不同的工业用地;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间是最短距离;工作区与居住区间需用绿带隔离;小型、无污染工业区可放在城市中。

游憩:建住宅区时需预留出公园绿地;人口稠密区需拆用建筑来作为绿化用地;对城市河流、湖泊、森林、海滩等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予以保护。

交通:局部的放宽、改近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的功能分类的依据;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基本精神:1城市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它必须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即城市与周围区域有机联系。

2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变化的,因此,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该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结合。

3一个城市的规划应该与区域规划、国家规划相配合。

4城市规划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价值观念。

城市规划概念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设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城市规划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生活相和谐城市规划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规划的工作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定城市中各类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内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按城市总规划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城市用地类型: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G绿地(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其他〜,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防止灾害公害);2.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安全防护;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3.园林低了在精神上的功能(美化城市,装饰环境;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4.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