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谈月明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一日同志们: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过去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风景名胜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政府对我们这一次会议高度重视,仇保兴副部长和陈加元副省长亲自为纪念图书《浙山浙水30年》作序言。
方才左小平处长做了非常好的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
陈桂秋副处长通报了过去2年开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检查的情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四家单位介绍的工作经验,主题很突出,经验很宝贵,值得推广。
会议对风景名胜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和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省是风景名胜大省,应该表彰而未受到表彰的同志还很多,30年来为保护浙江风景名胜做出了贡献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胡理琛老厅长,从1983年到1998年,他作为厅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就有15年,而且又是专家型的领导,对浙江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应该说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与智慧。
在这里我提议大家以掌声向他表示敬意。
下面,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取得了显著成绩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浙江大地上的风景区建设萌芽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从大禹巡游开始,此后历代都有不同规模的建设活动,也留下了大量描绘浙江风景的艺术佳作。
建国以后,经历了百年战乱和文革动荡的浙江百废待兴,各级政府还是集中有限的财力,逐步开展了部分景区、景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1979年,国家建委在杭州召开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概念。
我省从此开始了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包括我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普陀山、雁荡山在内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迄今已经整整走过30年了。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工作始终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奠定了全国风景名胜大省的地位。
(一)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体系经过3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省现已建立起覆盖全省、涵盖国家、省、市县三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体系和包括省、设区市、县(市、区)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四级管理体系。
1.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完备。
这从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从等级上看,我省拥有2处世界遗产地,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19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和各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之比约为1:10׃20׃60,成金字塔状结构,等级结构合理。
二是从面积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到7403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7.27%,其中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面积593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6%,高于全国平均值约4个百分点。
三是从类型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地域特色鲜明,形象突出,59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涵盖了13个类型,仅缺陵寝类。
再从分布上看,我省风景名胜区分布较为均匀,全省69个市县中,62个市县拥有至少一个风景名胜区,其中56个市县拥有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市县覆盖率分别为0.9和0.8,比例很高。
2.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特色鲜明。
历次机构改革都明确了省、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管风景名胜区工作。
在最近一次的机构调整中,在机构精简压缩的条件下,省编委办批准在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加挂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具体负责全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
在县一级的管理上,我省各地普遍设立了风景旅游管理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是先进的,有力地推动了风景区当时的发展。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大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基本实现风景名胜区域内社会公共事务的统一管理,其他风景名胜区则设立管理局、管理处、管理所或管理站,形式多样,职能不一。
这些机构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省风景名胜区初步完成了由松散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
(二)建立了配套较完善的法规制度完善的法规制度是风景名胜区法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30年来,省人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影响深远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1983年12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部风景名胜区地方性法规。
1996年6月7日,省人大出台的《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全省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7月29日,新的《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获得了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全票通过,该条例吸收了上位法《城乡规划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精神,从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更加突出了风景资源保护,严格规范建设活动要求。
为加强风景名胜区法治建设,我省积极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推行“一区一法”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先行开展立法工作,争取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专门的法规或政府规章。
省人大先后批准了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通过了《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也已列入了省人大的立法计划;省政府也先后颁布了《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保证风景名胜区有序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出台了若干规范性文件。
1990年2月2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浙江省城乡建设厅关于对风景名胜区加强经济扶持的意见》,明确提出风景名胜区的维护建设资金,应纳入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的意见,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推动了我省风景名胜区新发展。
2004年,我厅制订的《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指导各地有序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
此外,温州、台州、永嘉、新昌、开化等市县政府出台了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也有效促进了当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2010年12月27日,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由风景名胜区大省向风景名胜区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有效保护和提升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资源保护是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核心。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坚持了“重点突出、全面保护”的理念,在保护有形的自然文化资源同时,稳步推进视觉景观、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并重的综合保护,突出了系统性、区域性保护,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保护提升景区品牌。
我省拥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和花岗岩地貌等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风貌独特。
江郎山丹霞地貌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先后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省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雁荡山、楠溪江、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我省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年—2030年)》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贝藻类王国著称的南麂列岛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文化遗产富集且和谐共生的地域,完善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有效保护了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
我省风景名胜区内分布着3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大量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还有5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全人类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人们说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
西湖的美既在于自然的美,更是文化的美,内在的美,无可比拟。
我省其它风景名胜区如东钱湖,在努力向西湖学,这很好。
3.保护改善景观环境。
30年来,全省风景名胜区通过全面封山育林、封停采矿点、搬迁污染企业、整治居民点等一系列措施,充实改造老景点、丰富植物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标识系统,有效保护了富有特色的景观格局,扩大了游览的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开始的国家级风景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共处理违章案件超过了4200起,拆除违章建筑超过了20万平方米,关闭非法采石场、挖沙点、墓地等共计300多处,杭州西湖等5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和17名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建设部的表彰。
去年开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也取得了同样突出的效果。
(四)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重要依据。
30年来,我省一直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建立了编制、审查、管理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1.科学编制规划。
为加强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的宏观管理,统筹各地风景名胜区发展,我厅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编制完成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提出了全省风景名胜区的宏伟发展目标。
在总体规划方面,全省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17个已经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任务,近两年批准设立的天姥山、大红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已完成37个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多数风景名胜区根据发展需要编制了详细规划,90%以上已开放的景区编制了详细规划。
台州建设规划局制定了详细规划编制三年计划,现在看来实施情况良好;还有仙居、东钱湖等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也已经完成报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这几年宁波东钱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了宁波一个新亮点,主要是规划这个前提工作做好了。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规划的科学性,从环境容量、核心景区保护、建设指标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并充分依托专家力量把好质量关。
为规范景区详细规划编制,我厅开展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2.严格规划审批。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法定规划,我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制度。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查报国务院批准,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批,在审查和审批前需经省级部门联席会议审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我厅审查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设区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规划主管部门审查以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