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电功率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
课程标准对初中电功率部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教学背景分析
电功率是继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能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物理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电功率的测量、比较灯的亮度、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解决电功率的综合问题都要借助这个概念,所以引导学生建构正确、清晰的电功率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初三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密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展示实验、生活事例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电功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能表指示灯闪烁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学会比较和类比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用电器铭牌及其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
2.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学习线索: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引出概念——建构概念——解决问题——强化概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功率(P)
一、电功率
1.物理意义:反映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电流所做的功与所用时间的比叫电功率。
3.定义式:P =W/t 推导:W =Pt t =W/P
计算式:P=UI 推导:P=I 2
R P=U 2
/R 4.国际单位:焦/秒(1 J/s =1 W )
瓦特,简称“瓦”,符号“W ” 其他单位:千瓦(kW ) 1kW =1000 W 二、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2.灯泡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
(1)当U 实=U 额时,P 实=P 额 正常发光 (2)当U 实<U 额时,P 实<P 额 发光暗淡 (3)当U 实>U 额时,P 实>P 额 发光明亮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