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对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对3、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错4、心理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增强的过程,也指衰退、减弱的变化。
对5、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对6、先行组织者的实质是利用已经具有的先前知识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7、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
错8、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
对9、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10、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
错12、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
对13、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
对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15、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
错16、倾听技术是心理辅导的核心任务之一。
对17、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
对18、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体现。
对19、在大学群体文化建设中,无需顾忌师生间的互动。
错20、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
对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
对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对3、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心理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即发展只有连续性,儿童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影。
错4、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错5、学习者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会采用意义学习,而不是采用机械学习。
错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7、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
错8、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9、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对10、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
错1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观察学习在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对13、一般认为,在具有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志。
对14、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
对1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16、生涯规划和择业目标不恰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对17、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基础。
对18、教师的教育能力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占首位的。
错19、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文化。
对20、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体现。
错一、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错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对3、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变化称为心理发展。
错4、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错5、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6、直觉思维是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错7、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先行组织者”而实现的。
对8、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
对9、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10、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11、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辅导员的任务,与学科教师无关。
错12、品德修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
对13、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大学生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形成的。
对14、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对15、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
对16、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决定。
对17、现在大学里分工非常明确,有班主任与辅导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因而上课教师已经不再担负起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错18、大学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
对19、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文化。
对20、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分层次。
错四、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大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
对2、气质和性格都有好坏之分。
错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身心连续又稳定的变化。
对4、人类某种行为和能力的发展错过关键期,这种行为和能力的可能性就不会存在了。
错5、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过程。
错6、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对7、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先行组织者”而实现的。
对8、人际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消除孤独感。
对9、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10、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11、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
对12、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
对13、品德具有稳定性,所以,品德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
错14、倾听技术是指心理教师全神贯注聆听来访者叙述,对于其含糊而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的叙述。
错15、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
对16、开放式提问是建立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为目的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窥探学生的隐私。
对17、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人格基础。
对18、现在大学里分工非常明确,有班主任与辅导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因而上课教师已经不再担负起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错19、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分层次。
错20、大学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心理感染和营造特定的环境来实现的。
对五、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
对2、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错3、人类某种行为和能力的发展错过关键期,这种行为和能力的可能性就不会存在了。
错4、大学生自我评价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符合实际。
错5、在强化学习中,强化物来自外部环境,即只存在外部强化一种形式。
错6、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
错7、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理解和记忆而获得,其教与学的形式均以语言为基本载体。
对8、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人际交往。
对9、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10、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11、大学生的品德修养重在常修,常修就是要突出终身性、经常性、持久性。
对12、品德表现在道德行为之中,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品德的表现。
错13、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
对14、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
错15、生涯规划和择业目标不恰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对16、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在资格、观念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作出必要的准备。
对17、大学教师还担负着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对18、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
对19、大学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心理感染和营造特定的环境来实现的。
对20、教师文化与教师形象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力量。
对六、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错2、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对3、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
错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身心连续又稳定的变化。
对5、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对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7、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由概念、规则及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
错8、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9、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10、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11、品德修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
对12、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辅导员的任务,与学科教师无关。
错13、大学生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对14、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对15、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对16、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
错17、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学团队,因而现在非常强调教师之间的群体协作。
对18、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
对19、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
对20、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分层次。
错七、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对2、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错3、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
错4、大学生形式逻辑已趋完善,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水平。
错5、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
错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7、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理解和记忆而获得,其教与学的形式均以语言为基本载体。
对8、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