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课题:近自然流域治理的概念、原理及理论
教学类型:理论课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近自然流域治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近自然小流域治理的概念、中心、重点、意义及理论体系。
教学内容:
一、.近自然小流域治理概念(*)
近自然治理及众多的近义词如近自然河溪管理(Near natural river and stream management)、近自然荒溪治理(Near naturalt orrent control)、近自然流域管理(Near natural watershed management)等已成为河溪生态系统(River and stream ecosystem)管理中的惯用语.在这些概念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方案和实践,究其原因是对近自然治理尚无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具有很大的延伸性。
概念: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以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流域内的各要素,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一种综合治理模式
中心: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重点:调整人的活动;“沟、支、干”统一规划,“点、线、面”综合治理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流域治理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重大灾害防治阶段
(1)灾害防治阶段
时间:15世纪起,欧洲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和山洪频发, 迫使人们开始了对
小流域的治理探索。
内容:这一阶段治理,主要以防治山洪和泥石流为目的,治理措施集中,以防为主。
但这些措施仅局限在人口集中的流域冲积扇范围,治理的效果十分有限。
(2)治沟、治坡阶段
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1950年~1960年期间,利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形成小流域治理的雏形。
并根据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特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治坡和治沟措施,逐步形成了治坡和治沟分治模式。
第二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
(1)沟坡兼治阶段
时间:1960年~1980年
内容:人们在流域治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小流域系统的整体性, 施行“沟坡兼治”模式。
成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整治的初级阶段。
(2)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
时间:1980年~2004年
内容:这一阶段小流域治理研究开始走向定量化,从水文学、地质学、水利工程学、林学、农学等不同角度,定量研究小流域侵蚀产沙机理及不同治理措施下的变化,建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并制定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草案)》。
第三阶段——人与自然和谐治理阶段
(1)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阶段
时间:2004年~2008年
内容:2004年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稳定和协调的重要性,在北京地区首先逐步提出了清洁小流域、卫生小流域、生态小流域等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先后出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并将这一套理念和技术逐步推广至全国。
(2)近自然小流域治理阶段
时间:2008年以后
内容: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化推进,“近自然”理念逐步从河流修复
等领域引入到小流域治理中来,要求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流域内的森林等其他生态要素,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这将成为今后小流域治理发展的最终方向。
三、近自然小流域治理理论体系(*)
1.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修复的核心是“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平衡”;
保护的核心是“减少干扰、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系统,避免退化”;
要加强监测、调查评价、风险评价和管理,满足水生态系统健康。
2.坡面水系统的修复
从“坡面排水”向“坡面用水”转变;
减少扰动,实现坡面植被景观自然恢复,形成坡面近自然群落;
尽可能减少人为利用,保持原地貌和结构。
3、河岸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生态调节措施和工程改造措施相结合;
遵循“近自然”理念,维持原有的地貌形态和结构;
尽可能使用“原生态”元素,不追求“绿化率”单一指标。
4.流域植被的自然恢复
以“形成天然的植物群落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目标;
“人为需求”决定向“自然需求”转变;
“人工构建植被”模式向“植被自然恢复(封育)”模式转变。
5.保护荒地,宜荒则荒
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生态状况,考虑“保护荒地,宜荒则荒”;
从追求“森林覆盖率”单一指标向“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标转变;
追求“自然演替的最大化”。
6.道路的自然化
根据小流域地形特征,随破就势,形成自然式道路;
尽可能减少道路空间,逐步形成多层复合式绿色廊道;
实现道路与流域内山脉、水脉、绿脉和人脉的完美结合,追求“近自然”最大化。
7.人与自然的和谐
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全方位的探讨自然价值。
不仅要征服和自然,同时要善待、保护和尊重自然。
教学方式: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