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的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中形象,掌握一定的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课时【前课准备】1.结合《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部分有大致的了解,包括题型设置(常考题型)、命题大致趋势等。
2•预习《核按钮》“真题展示”及“考点梳理”部分。
【学习目标】1.近距离触摸高考,了解古诗鉴赏的常考点、命题形式及命题方向。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的基本答题方法。
【课堂对话】对话考点阐释1.《考试说明》:鉴赏评价D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
诗歌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
所以说诗歌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那么准确的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一把钥匙。
形象也叫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以下三种:(1)人物形象。
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3.命题规律:《核按钮》P117,“考点梳理”开头部分“我们可发现一些规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对话二一一题说特色(一)真题回眸1.(2009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 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题指导】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考纲》中题型示例41)“风尘恶”概括了登黄鹤楼所见景象, 题目要求结合这一思想内容找出诗中的具体形象。
形象涉及了社会和自然两方面。
答题时千万不可漏掉形象要点。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2. (2005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益对话三一一例题剖析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问题:【现场答案】【评分分析】【增分提示】别”“依依不舍”等词也可。
答环境氛围题大多能用一至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
欢乐、幽静、热闹、美好、清幽、雄浑、阔大等。
【正确答案】 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氛围” 1分,“心情” 1分)2•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咼飞尽,孤云独去闲。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题的揣摩能力。
可以从诗的意象入手,枝上露珠不时滴落,说明 幽静;台阶下有了苔藓,说明人迹稀少、冷静。
由此可以看出意境特点并进一步推想出诗人的心情。
(《考纲》中题型示例38)【答案】 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3 .《核按钮》P116,“真题展示” 2 (2010 -天津卷)(二)题型特色形象鉴赏题有两类题型:一是形象类,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重点考查景物形象;二是意境类,能根据意象揣摩出意境特点和人物心情。
无论哪一类题,一般都要求联系诗的思想内容作答。
“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分) 营造了凄清、惆怅、孤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依依不舍、担忧的心情。
该答案虽说得满分,但存在过度答题的问题。
第一问用“凄冷”“冷清” “凄凉”也可,第二问用“惆怅”“失落”“惜 这些词语大致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现场答案】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评分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诗人情感把握不对,故判为0分【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正确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对话四一一题型建模(人物形象类)在高考中,鉴赏的形象常见的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种。
(一)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一一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一一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典型题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可结合《核按钮》P130例2)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1.观点:形象的总体特征2.摘句: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3.分析: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及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4.作用或效果: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方法点拨•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精题精练】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 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巩固练习】: 1.《核按键》P134,第14、15、16题。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林,卷罢《黄庭》②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 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明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题指导】第一问抓住上阕后两句分点提取出来,第二问扣住“丝毫尘事不相关”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喜欢过一种不 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3. (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 卧看山。
白居易 【参考答案】枯坐的神态。
和思家之情。
常见艺术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 (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要点三) “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附一: 1 心颜”2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而能推己及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 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 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 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
《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 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二:相关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 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景物形象分析题和意境类题的命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