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考试作弊行为浅析陈汝松初中学生是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阶段。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自我评价方式和态度不当;加之文化基储教育手段、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易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考试作弊即为其中之一。
据笔者调查发现,在有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后进生,也有中等生。
甚至有一部分成绩上等的学生,有的被处理过多次,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就学生作弊的原因及防治浅析如下:一、作弊行为发生的原因1.对考试的作用不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目标分解成阶段目标,通过考试来检测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它可使教师强化目标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来说,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生成绩,激励和强化学习动机,促进智能发展。
但对部分有作弊行为的学生来说,他们却认为考试只是学校、教师对自己的一种检查、测验的手段,就象工厂质检员检查产品质量一样,不合格的就是废品。
因此把考试成绩作为自己学习效果的一个证明,成绩高的便认为学习效果好,成绩低的便认为学习效果差。
还有的认为考试是学校、教师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手段,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作弊行为发生。
2.意志品质的缺陷。
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对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遇到困难就不加分析地放弃了对目标的追求,考试中面对稍难的题目不去认真思考以克服困难,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是轻率地选择了作弊。
另外,他们有的具有很强的虚荣心,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但缺乏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毅力,于是千方百计地以优秀成绩获得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较高评价,因而在考试中作弊。
3.环境影响。
一是群体环境的影响。
在班级中,除了正式的班团组织以外,还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经常参与非正式群体的占90%以上,他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爱好,具有相近的个人经历和个性,团体意识较强,群体内部个人对群体有较强的责任感。
这些非正式群体若引导得当,可以为班集体建设带来积极作用。
但若控制不当,也易产生消极影响,对集体产生涣散、腐蚀作用。
如若群体内某个成员学习较差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时,在消极因素占主要地位的群体内,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助他如何提高知识水平,而是怎样取得“理论”上的高分值。
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帮助,一种对群体的责任,于是把主要精力用于作弊行为上,作预谋、协同、递纸条、对暗号、偷换试卷等。
二是家庭、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部分人对党的教育方针不能深刻理解,人才观片面,不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对学生的期望只体现在考试所取得的分数上。
他们认为分数越高,学生成才的希望也越大,学校的办学效益也越好,社会声望也就越高。
部分学生家长所关心的也只是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分数、名次,灌输给孩子的也往往是“家长千辛万苫,望子成龙,你必须取得好成绩以不负厚望”等等。
这样,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家长期望的就是分数,父母给予的爱、付出的汗水就要用好的分数去报答,考不出好成绩就“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为使自己免遭家长责备,为使家长颜开,怀着“忠孝”之心,千方百计地去取得高分值。
考试中面对束手无策的试题时,作弊的念头油然而生。
三是班风的影响。
班风,是班级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是在班主任、各科老师、全体学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影响。
良好的班风可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而不良的班风则影响学生健康地发展。
但是,在有的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目标狭隘、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过份强调“要使班级好,唯有成绩高”,一高俱好,一低俱差。
每次测试之后,示分数、排名次、定奖惩,使学生笼罩于“分数、分数”的氛围下,各种行为均以分数为中心。
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压力,以期提高认知水平,实则严重妨碍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歧途,使学生产生投机意识和崇虚思想,为追求高分值而产生作弊行为,而作弊成功后获得高分值又会得到渲染和激励,这更强化了这种不良行为,使之更具传染性和危害性。
4.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升学考试方式的作用,以分数为标志的教育评价方式在初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均以此为依据,“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使教学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这种方式灌输于学生,使学生形成知识等于成绩、成绩就是分数的模糊认识。
5.学生负担过重。
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是部分学生产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学校在大纲规定课时之外随意增加课时,增加各种辅导练习和目标检测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容量、加大强度、拔高要求,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
于是各种练习蜂拥而来,使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再加上“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瞄准升学,加深拓宽,更使学生不堪重负。
面对众多科目、众多考试,学生应接不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学科上,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对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副科”则暂置一旁,但迫于教师压力,要使自己在各科考试中过关,“作绑”便是常用手段之一。
这种行为他们并不认为是多么严重的过错行为,觉得只是为了更“合理”地分配时间而已。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学生发生作弊行为还与学生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学校管理状况、社会风气等因素有关。
二、防治方法(一)加强宣传教育,正确认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考试。
对教师来说,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前期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是否符合教学目的要求,深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通过对考试信息的反愧分析、研究,它可以鞭策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认真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参加考试的过程是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过程,从考试反馈的信息中,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领会所学加识、技能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进取精神。
考试也是一种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督促复习,促进智能提高。
但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提供的信息不仅是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应试能力。
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情况。
(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有作弊行为的学生,特别是屡次作弊的学生,尽管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但他并不一定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改正错误的方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使他们分清好坏,明辨是非,认识到作弊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过错行为,它是一种欺骗行为,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悖,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作弊取得的成绩是一个虚假信息,导致教师不能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评价,因而也无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知识、能力的水平,不能找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
(三)培养道德意志力通过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知道作弊是一种过错行为,但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需要的推动下发生作弊行为。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注重对他们进行道德意志力,特别是抗诱惑能力的培养。
平时就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面批、单独指导等方法,以现有成绩为基础,经常向他们提出略高一点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并及时帮助他们分析作业及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失败的原因,同时对作弊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明确其危害。
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榜佯,引起他们自觉锻炼的意向。
组织各项实践活动,给他们布置有一定难度、同时又是力所能及的任务。
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逐渐增加承受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情景下的抗诱惑能力。
同时,我们要认真对待、组织每一次考试,尽量不给学生形成作弊的条件。
监考要严肃认真,要正确处理考场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形成既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又有利于发挥水平的氛围。
(四)改进测试方法在现代考试中,闭卷笔试为主要形式,它有利于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内容,深化巩固知识。
但它对学生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是间接检测。
为多方面测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辅助测试方法。
浅谈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武鸣中学化学组曾冠辉内容提要:1、目前考风状况 2、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内、外因)3、解决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学生考试作弊一、目前考风状况当前考风的实际情况如何?实事求是地讲,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是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具有诚信的优良品质。
这种品质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与学生所在学校的考风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凡是考试时考场安排合理、监考严格认真、对作弊者处以“重典”、不讲“情面”的学校,考风就“正”,学生遵守考试纪律的自觉性就强,诚信教育的效果就好。
反之,监考一直不严、处理乏力的学校,考试作弊便会成风,学生诚信品质很难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的品质是在与不诚信的行为做斗争中形成的。
学校和老师不怕学生成绩低,就怕考试成绩假。
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生产者、消费者,有的还会成为党和国家各级的当权者,倘若这样的人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常考试作弊,或在考试作弊成风的环境下来接受我们苍白无力的口头“诚信”教育,没有深刻的情感(如羞耻心、责任感)体验,没有对自身诚信尊严的珍惜,他们进入社会后哪有“诚信”可言?近几年惩治的贪官与制假贩假者这么多,我们不能断言这些人在学生时代一定是考试作弊者,但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常考试作弊者成为上述几种人的可能性会更大。
因此,防止学生考试中的作弊行为,我们应该看成是与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生死存亡相关的大事。
当然,大学可以开除考试作弊的学生,中、小学则要注意教育的可接受性。
以某有名的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教学成绩优良、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教风学风(考风)都很好的名校。
这次期末考试高一年级以35人为一考场,全年级打乱编排、两个老师严格监考,仍然发现并处理了11人的作弊行为,占该年级考生的5%。
考风好的名校尚且如此,可见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确实相当严重。
学生的作弊手段也会超前于老师的监考能力(用BP机、手机、手势,甚至在2平方厘米的小纸条上用微机缩写打印了近300字的小条贴于袖口)。
但只要监考认真,绝大多数作弊行为是不难发现的。
该校对作弊学生的处理是:视学生的年级、作弊情况、心理承受能力,给予作弊同学在本班或全年级或全校的公开点名批评、该科成绩记零分、班主任找其谈话教育后给相应的扣品德分或校纪处分,多年来没有例外。
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是重在教育也是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