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阳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②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践行席上赋此诗。②“余既”三句出自《离 骚》:“余悸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 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 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 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 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 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 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 怀悲愤而写下的。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 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 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 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 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 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大好江山,无情现 实,触动了郁结在胸的无限的“国恨”和“乡 愁”,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形象特点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表达的情感是---雄---心----壮---志----无---处--- 施展的急切悲愤;
“吴钩”本来是在战场杀敌的,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 玩,无处用武,寄寓了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打拍栏 杆来发泄。寄寓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之情。
4、无比忧愁与愤恨之意(如此美丽、壮阔、秀丽的江山, 却不能保住,备受外族铁蹄的蹂躏、践踏,而国势颓废,自 己又报国无门)
二、除了通过物的意象来表达登临之意外,词作还 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从全词看 词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运用典故两个方面来表达的。
1、典型的动作是----看-----、----拍----。 苦闷悲愤
用“孙千权古,”幼修饰承“父江兄山之”业,,表胸现出怀深大沉志的。古建今都兴京亡口
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英后雄迁无建觅康孙)仲,谋占处”据,江即东赞。美赤历壁史之上的战孙联权合,刘更备 深大恨破现曹实操中,没遂有使孙天权这下样鼎的足英三雄分。,“后舞榭又歌数台拒,曹风操 流和于总孙江被权北雨 这,打 样使风 的曹吹 英操去雄发”人,物“慨,生叹都子孙已当权随如时着孙期时仲京光口 的谋繁 流”华 逝之景 而叹象 不!终 复为存吴在侯;。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 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 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 北狼狈逃窜。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 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 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堪回首,而 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 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 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用刘义隆典 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名家宋文分帝析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 伐上惨(败宋此国文三勢帝一)句蹶谓词不殷人振景。仁总曰《结:宋了‘书闻历王玄史玄谟谟上陈传说轻》,敌:使“误人玄有国谟封的每狼陈教居北胥训侵意,之。策’,” 元嘉2用7年南,王朝玄宋谟文北伐帝失刘败义,后隆魏仓的促军队北乘伐胜、追到一长败江涂边,地声称 要渡江的。史都城实震,恐告,內诫外韩戒侂严。胄宋不文可帝登草烽率火用楼北兵望,,反对北映伐表 示乃了作忏诗了悔曰词。:“《人惆宋正怅书确惧索迁的虏逝战传,》略北:顾思元涕想嘉交八。流年。(上”后(宋韩文果帝兵)以败滑被台陷没,
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分析
刘单裕写,“南斜朝阳宋”武之帝下,的小“字草寄树奴”。,《用南“畿寻志常》”:修“饰丹 “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 徒而旧建在立镇了江赫城赫南功,业宋,武含帝有微讽时刺宅南业宋。朱”紫史权载贵刘失裕地曾误 两国次的统意帅思晋。师“北金伐戈,铁先马后”征,讨表南现燕出和刘后裕秦统,帅生万擒众燕精 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 王更和表秦现王出,他收灭复南洛燕阳、、平长后安秦等,地所,向成无就敌了的北气伐势之声功威。 业这了。和不南满宋庸统 碌治 统者 治的者屈的辱感苟情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金戈铁马
(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
可堪回首
(不堪 哪堪)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
(普通) (寻找)
词 孙权 寄奴刘裕
中 元嘉刘义隆
用 佛狸祠 典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 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分析
(102字,长调 )
(词题)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纵观全词,如同一般登临诗词一样,本词也重在写 登临之意。当然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
23 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
起义。他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养大,受 影响颇深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 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 多,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 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 数声,含恨去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首先是一个中原 起义的豪杰,一个力主抗金的 名臣,一 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一个凛然有 节气的爱国志士。总之他首先是一个有 抱负有才智的政治家、军事家。
狼诛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为坛一祭山神, 记念胜利)而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
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分析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 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 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 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 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 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出生时: 家乡山东就已被金占领。南宋统治者偏安南方,无意北伐收复 中原。23岁南渡以前:意气风发,参加抗金起义军,担任“掌书
记”,于万人之中取叛敌首领首级。23岁到42岁 :雄心勃 勃,上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方略,但未被采纳。在湖 南任上,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43岁到67岁: 遭弹劾被迫归隐18年,六十四岁时,宰相主张北伐, 年迈的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释下列词语
辛弃疾词两首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 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受词人的 报国热情。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以古讽今。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幼安,号 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 御敌,统一中原。其词现 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词集《稼 轩长短句》
请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明确:“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诗人高尚、 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1、背诵默写此词。 2、体会本词的豪放词风,指出它的具体表现。 3、积累成语“美芹之献”“求田问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