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培训讲义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 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行政命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会暂 时避免犯罪,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 用礼教整顿,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 心归服。
❖ 《孟子·尽心》:“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大公无私、先人后己
❖ 《尚书·大禹谟》赞扬禹“克勤于邦,克俭 于家”;孔子主张“无求生以害人,有杀 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贾谊提 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汉书·贾 谊传》);范仲淹标举“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宗羲崇尚“不以一 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 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 君》)——这不就是当今倡导的“大公无 私,先人后己”之美德吗?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获得西方国家领导人对东方文化的高度评价。
3.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西方人普 遍接受认同,成为生态环保的理论基础。
4.孔子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海外已办孔子学院 156所,台湾高考必考国学,大陆方兴未艾
(二)“十七大”报告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 化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 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 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4.仁爱、助人为乐
❖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多音字,此 处念:guān ,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 惠王上》);陈子昂《感遇》:“圣人不利己, 忧济在元元”;杜甫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谦高唱“但愿苍生俱饱 暖,不辞辛劳出山林”(《咏煤炭》);——这 不就是人道博爱、助人为乐之义吗?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 因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 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 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 族文化丰厚资源。”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化育天下
7.以民为本思想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离娄下》);孔子对鲁哀公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管子·治国篇》:“治国之 道,富民为先”;《孟子·尽心》:“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新书·大 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 为本,吏以为本”;李广“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近食”;杜 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柳宗元 以“急生民之困,利安元元为务”(《寄 许京兆孟容书》);——这不就是“以民 为本”“为人民服务”之导源吗?
(三)国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一性
1.民主公有制
❖ 孔子大同理想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礼记·礼运》)康有为《礼运注》 说:“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神 之殊,无男女之别”“人人皆公,人人皆 平。”——这不是民主公有制之源?
2.义利并重观
❖ 《孟子·告子》提倡“舍生取义”,《墨 子·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南宋 叶适、陈亮主张“以利和义”即“谋利而 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习 学记言》)——这不就是当今“义利并重” 的价值观吗?
8.民主政治思想
❖ 《国语·召公谏弭谤》:“是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 ,形声,从目,鼓声。 本义:瞎眼.虽瞎但有眼珠 . )献曲,史献书,师箴, 瞍(sǒu,眼睛瞎没有眼珠. )赋,矇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古史教 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一 风刺上,”;——这不正是中国民主政治 的导源吗?
9.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礼 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包拯《乞不用赃吏书》:“廉者,民之表 也;贪者,民之贼也。”欧阳修《五代史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这不就是今天所倡导的廉洁奉公;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吗?
国学经典 与教育
❖第一部分:国学经典与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国学经典与教育思想
❖ 讲六个问题
一、国学热兴盛原因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三、国学论教育对象 四、国学论教育目的 五、国学论教育内容 六、国学论教育原则
国学热为什么会兴盛?
(一)外国对中国国学刮目相看
1.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崛起,动摇了马克思·韦伯 的权威《学记》首标“敬业乐群”,《论语》强 调“言而有信”,司马迁《史记·侠客列传》 赞扬“一诺千金”,诸葛亮《出师表》崇 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就是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吗?
6.爱国主义精神
❖ 屈原《离骚》中“恐皇舆之败绩”“虽九 死其犹未悔”;曹植《白马篇》:“捐躯 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李白《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岳飞《满 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 人无再青”,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拼将十 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不就 是赤胆忠心、爱国主义的传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