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后,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和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52%。

今年第一季度,全省非公有制经营单位达213.3万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实现增加值1142.4亿元,营业收入3930.4亿元,实交税金91.4亿元,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4%、36.63%、33.94%、32.72%、40.1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4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5.72%,完成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2.3%;实现营业收入1146.9亿元,同比增长61.3%;实现利税130.2亿元,同比增长92.6%;实现利润82.17亿元,同比增长104.7%。

民营企业出口额达47442万美元,同比增长47.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2.3%,高出全省出口额增速26.1%的21.8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成为我省步入工业大省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当前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组织领导更加有力。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的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大部分市、县普遍建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负责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企业的工作责任制;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

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许多地方和部门,都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良好的服务。

企业家普遍反映,以前都是我们往上跑找领导要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现在是四大班子领导找上门来,帮我们选项目、跑资金、解难题。

(二)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到31.65万家,与2002年相比,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由180家增加到876家,实交税金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由38家增加到266家,其中,实交税金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37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

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营业收入增幅、增加值增幅和税收增幅分别为33.94%、36.63%和32.72%,这样的高速增长是多年没有过的。

(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

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

目前,在我省县域经济构成中,国有企业已基本退出,二、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已被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据,呈现出以二、三产业为主,多元化、多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98%以上,在去年各地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90%左右,成为提高县域经济GDP总量、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

各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资金和项目。

和过去盲目招商、盲目引进相比,现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理性,新上项目的整体质量在逐渐提高。

一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数额大。

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新上项目23837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690个,最大的项目投资金额达到11.7亿元。

仅林州市投资在500—1000万元的新上项目就有310个。

二是项目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一批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新上项目中的份额比重逐渐增多。

信阳市河南蓝天集团有限公司光山化工分公司投资5.2亿元,建成了20万吨甲醇和12000KW压差发电项目。

平顶山天瑞集团投资4.3亿元的15万吨铸钢项目,其V法真空铸造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该项目投产后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重载机车合金钢铸件生产基地。

三是新建项目开始注重提高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汝州市以煤电为核心拓展为五大产业链条,前伸后延,共连接循环型工业项目60多个,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带动了产业升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五)骨干企业的辐射拉动日益增强。

在全省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龙头企业。

2005年全省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876家,比上年增加464家,同期增长113%;资产总额116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22亿元;完成增加值664.3亿元;实交税金80.8亿元;利润总额175.6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企业资产总额的17.44%,营业收入总额的25.58%,增加值总额的20.28%,实交税金总额的32.06%,利润总额的16.28%。

这些企业虽然只有几百家,但它们在我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它们的快速发展在我省民营经济中起到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辐射拉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组合,拉动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拉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在全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样板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层次、科研水平、新产品开发和竞争力的提高。

(六)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明显。

到200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443家,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90%;年度企业申请专利2534项,同比增长67%;全省共有99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研发基地。

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9个,10家企业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0项,金苑小麦粉等24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9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正日益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主导理念。

一批骨干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申请商标、专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

鲁山方圆集团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成为我国最大的高炉炭块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其中专利技术产品所创造的价值占到该集团营业收入的50%。

焦作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技术,填补国家空白,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

(七)园区经济、产业集群取得新的发展。

自去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产业整合,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各地围绕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布局,在项目建设上以园区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整体实力。

园区经济、产业集群逐渐步入健康轨道。

截止2005年底,全省有各类工业园区413个,入住企业88348家,营业收入2577.52亿元,实现利税248.9亿元,园区内从业人员232.69万人。

加工制造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43个,共集聚企业6.27万家,实现产值3546.7亿元,上交税金达298.1亿元。

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的助推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荥阳市的希格玛、上街区的科技产业园、金水区的力嘉科技、新乡市长垣起重、邓州穰东服装等一批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得到较快发展。

在原有一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又发展形成如濮阳玻璃制品、郑州的服装加工、巩义的铝电一体化、新乡的新型电池、漯河的食品加工等一批新兴的产业集群。

总的看,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的突出的问题。

三、当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政策落实难,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总体上看,全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进步。

现在的突出问题是由于个别职能部门监管和服务的缺失,使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多数企业反映,个别行政部门尤其是部分上划垂直部门,在政策落实上“光开花不结果”,有些政策实质往往“搁浅”。

在执行政策法规时,该优惠的不优惠,该减免的不减免,使国家和省制定的政策法规不能落到实处。

在经济发展环境上,个别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有的部门只讲管理,不讲服务,执法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的现象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该监管时以罚代管或只罚不管,不该监管乱监管,“四乱”现象依然存在。

如禹州一饮料厂反映,该厂账册一年中在税务等部门中“旅行”达七个多月。

(二)资金短缺,贷款难、融资难仍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据调查,9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仅占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的0.13%,去年上半年,濮阳市各银行发放贷款余额为17.9亿元,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还不到0.1%。

驻马店市各银行共发放贷款余额227.9亿元,而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仅占贷款总额的4.2%。

巩义、新密连续2年贷款负增长,其中去年分别为-12.24%和-11.88%。

由于资金短缺,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企业特别是许多很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因缺乏资金,使企业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良机,极大地增加了发展的机会成本;很多技术过关、产品潜力大、短期内就能创造巨大产值,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企业,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无法迅速做大;一些很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甚至是仅仅需要少量的流动资金就能迅速见效益的企业和项目,因受资金影响而无法组织正常生产。

目前,民营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特别是最近各银行对一些困难企业集中清欠,使很多企业,有些甚至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在社会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省民营企业也将受到极大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从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还主要聚集在传统的原始型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上;从行业结构看,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的新兴行业发展较慢,从事科技型、装备制造型和外向型的企业较少;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种结构低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产业集群的发展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小而同”企业空间上的“块状”聚集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上的延伸不够。

在一些资源型的市、县,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投资项目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型项目过度集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伴随着一批批新项目建成投产而日益显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