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资料(名解5*2ˊ单选20*1ˊ多选10*1ˊ判断20*1ˊ简单4*5ˊ分析1*10ˊ)第一章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1.电子政务,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广义的电子政务,就我国而言,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息技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和事务处理。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更具体的称为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协、电子政府、电子司法等。
另外对于军队和学校等部门的建设,我们称为电子军务和电子校务。
2.政务: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国家的管理工作。
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队等。
狭义的政务: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3.电子政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4.G2G包含的内容:①、电子法规政策系统--提供查询和检索②、电子公文系统--对公文的处理、交换、表现、归档③、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部门之间共享司法档案信息④、电子财政管理系统--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极其执行情况⑤、电子办公系统--政府工作人员借助电子手段完成许多事务性的工作⑥、电子培训系统--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⑦、业绩评价系统--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5.G2B包含的内容:①、电子采购与招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②、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网络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等③、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网络申办各种证照和执照④、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政府的信息资源库⑤、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⑥、门户网站6.G2C包含的内容:①、教育培训服务②、就业服务③、电子医疗服务④、社会保险网络服务⑤、公民信息服务⑥、交通管理服务⑦、公民电子税务⑧、电子证件服务⑨、门户网站7.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的区别1)应用定位不同;2)应用主体不同;3)系统用户不同8.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区别政府上网主要是指G2C,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9.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区别传统政府主要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遵循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即管理的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的服务范围越大,则相应的单位管理成本就越高;电子政务的政府则遵循了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即随着政务服务量的增加,投入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以在更广的用户范围内加以均摊,因此单位的管理成本可以下降。
10.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不同点:1)主体不同:EC的主体是企业;EG的主体是政府;2)目的不同:EC追求经济效益;EG实现自身职能联系:1)两者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2)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业务往来,对企业而言是电子商务,对政府而言则是电子政务,如政府向企业采购3)根本目的都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11.电子政务的功能:①信息共享性;②职责明确性;③业务连续性;④服务及时性;⑤经济合理性;⑥内外协作性12.电子政务发展趋势:①明确发展定位;②确保安全保障;③创新运行体系第二章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1.Internet是一个把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用各种传输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
2.Internet的优势:开放的网络结构统一的互联网标准分散化的网络管理灵活的服务方式多样的交流模式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的不足:网络安全保证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信息爆炸问题3.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②对社会教育方式的影响;③对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④对社会结构方式的影响;⑤对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⑥对社会管理方式的影响4.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①国家管理的革新;②管理范式的变迁;③政务公开的实现;④政府采购的规范;⑤机构设置的转型;⑥工作方式的变革第三章电子政务的理论预设1.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2.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①非物质性;②超时空性;③可扩展性;④平等性3.政治参与的含义:一种公民试图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个人意图和利益诉求以影响国家、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的活动。
亨廷顿公式:“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第四章电子政务的政治基础1.网络政治的特点:①直接性VS.代议制;②平等性;③便捷性;④廉价性2.网络政治的原则:①“少数派权力”原则;②“半直接民主”原则;③“决策分工”原则3.网络政治的功能:①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②网络成为民主政治的崭新手段;③网络成为重塑政府的重要措施4.网络民主: 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5.网络政治由三个层面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电子政务的经济基础1.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网络经济是知识型经济;②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③网络经济是复合型经济;④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⑤网络经济是虚拟化经济2.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①网络经济将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②网络经济将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③网络经济将出现新的生产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④网络经济将出现新的商务方式3.网络经济对电子政务的影响:①政府的工作效率将进一步提高;②服务将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③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④地方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⑤政府在保障安全上将面临新问题第六章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1.电子政府兴起背景:①网络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政府改革本身的需要;③数字经济要求政府管理全面创新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2.电子政府的内涵:①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②依据人们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③有快速稳定可靠的手机和传递信息的渠道;④增强了政府协调和控制各种社会活动的职能3.电子政府的外延:①完备的网络时代法律系统;②新型的立法和选举机制;③新的行政管理和司法体制4.电子政府发展面临的问题:①公共政策问题;②安全保障问题;③潜在挑战问题;④理论创新问题第七章电子政务与政府组织1.网络时代的组织结构:①组织结构变革的扁平化;②组织结构变革的网络化;③组织结构变革的虚拟化;④组织结构变革的知识化2.权力结构的变化趋势:①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②分散化;③知识化3.政府组织运行的发展趋势:①决策结构向交互式发展;②行政管理向信息化发展;③行政行为向伙伴关系发展;④行政运营向民营化发展;⑤行政管理向情感并重的方向发展;⑥行政管理的范围向国际化发展第八章电子政务与政府决策1.网络技术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①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效理性;②支持与强化行政决策过程;③收缩行政决策的范围;④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⑤强化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⑥保证行政决策信息的高质与多量2.网络技术对行政决策的不利影响:①网络技术下过量信息的提供会引起盲目决策;②网络技术促使行政决策权走向集中;③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影响准确决策3.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4.信息不对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能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
5.信息过量:在网络化信息时代下,个体和系统接受到超过自身能接受、处理限度的大量社会信息,无法有效将其整合、组织及内化为自己所需的信息,以致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人际关系等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九章电子政务与政府人员1.网络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①开阔视野,提高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②节省精力,拓展行政人员的管理时空;③更新观念,激励行政人员的全面发展2.政府信息化的人才需要:①人才构架;②人才融合;③复合型人才3.网络时代的公务员建设:①自身素质的提高;②服务态度的改善;③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十章电子政务与政府公文1.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2.行政公文的特点:①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②系统的依赖性;③载体的无信息性;④信息的灵活处理性3.网络时代的公文处理:①电子公文管理应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范畴;②明确电子公文管理系统的建设途径;③规范政府信息系统开发和电子公文管理4.网络时代的电子档案:①认清电子档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②电子政务的档案管理应该统筹安排;③电子档案工作应采取的对策第十六章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1.网络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内容:①网络时代的管理变革;②网络时代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③网络时代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④网络时代政府管理的目标2.网络时代政府管理的目标:①提高透明度和公开信息;②鼓励民众的参与;③谦恭有礼;④满足民众的需求3.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改革:①改革政府运作形式;②改革政府管理模式;③改革政府服务方式4.网络时代政府管理的发展趋势:①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②政府组织结构从金字塔结构到扁平结构转变;③政府权力结构进行由集中到分散的调整;④政府信息流动机制由不对称相对称转变第十七章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1.安全隐患:可以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高级安全隐患;包含内部威胁(恶意破坏、意识不强、管理疏漏、滥用职权、自然灾害、操作不当、软硬件漏洞、内外勾结)和外部威胁(信息战争、间谍、病毒传染、黑客攻击、信息恐怖)2.安全威胁:①信息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被截获-破坏系统的有效性;②传输的文件可能被篡改-破坏系统的完整性;③伪造电子邮件;④假冒他人身份-破坏系统的真实性;⑤已经做过的行为被抵赖-要求系统具备审查能力3.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政府电子业务的安全需求4.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①建立政务信息的分类分级保密制度;②确保电子政务系统设施安全;③建立电子政务数字签名管理系统;④做好电子政务信息的数据维护5.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①建立电子政务的技术保障体系;②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行政管理;③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管理;④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管理;⑤建立电子政务的内部监控机制第十八章电子政务的法制建设1.网络犯罪的类型:①网络入侵,散步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犯罪;②网络入侵,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犯罪;③网络诈骗、教唆犯罪;④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2.网络犯罪的特点:①专业性、技术性强、成本低;②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④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3.网络犯罪的构成特征:①犯罪客体;②犯罪客观方面;③犯罪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