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适用(完整版)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适用(完整版)

四、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责任之区别
1、对象不同。前者涉及的是具体事实,后者 则为要件事实。
• 2、承担责任的条件不同。只要当事人主张的 事实需要证明,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即产生。 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自当事人主张某一事 实起,直到这一事实被证明,始终存在于该当 事人。
• 3、责任转移与否不同(曾有观点认为证明责 任可以转移)
• 案例:原告甲公司拥有一项关于印染工艺流程 的技术秘密,可以在印染过程中达到更为便捷、 节约的效果。原告对该项技术秘密采取了严格 的保密措施。王XX原系甲公司的副总经理,后 离开该公司,与他人合资组建了另一家与原告 经营范围相同的乙公司。原告还发现王XX离开 原告公司时,还带走了与原告技术秘密相关的 整套资料,乙公司生产的产品与原告生产的产 品基本相同,原告遂以侵犯技术秘密为由将王 XX、乙公司诉之法院。在诉讼中,王XX承认从 原告处带走了相关资料,但并未将其用于乙公 司的生产上,乙公司是用其他的印染工艺方法 进行生产的。
任,又叫主观证明责任。
• 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又称客观证明责任是 指当主张权利所依据的事实最终仍处于真伪不 明时,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从这一角度说,证明责任分配的最终意义在于 结果责任的确定,而结果责任是法律所预先设 定的,它从诉讼的一开始即受实体法所支配并 确定。
• 三、法律规范说:请求权规范、对立规范
• 1、因实体法的特别规定所出现的证明责任转换。
• 2、因诉讼法的特别规定所出现的证明责任转换
• 3、因当事人之间的特别约定所出现的证明责任 转换。
• 证明责任契约: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或者 争议发生前就某一事实约定由其中的特定一方 当事人负担证明责任的合意。
• 4、因法官自由裁量所出现的证明责任转换。
• 如《合同法》第231条规定“因不可归责于承租 人的事由,致使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的、 灭失,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 金”。
• 2、消极事实说:将证明责任对象划分为积极性 事实和消极性事实。“否举证责任倒置
• 概念:又称证明责任转换,因不同原因所形成 的与规范说导出的涉及某一权利要件事实证明 责任分担所不同的特别情形。
• 对不适用某一法律规定就不能获得诉讼请求效 果的当事人而言,其应当对该项法律规定的构 成要件在事实上为存在,承担主张和证明的责 任 ,具体而言“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 对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之事实承担证明责 任;否认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妨碍权利的 法律要件、权利消灭的法律要件或权利限制的 法律要件之存在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如专
• 司法实践中,对证明责任进行特别分配时应注 意的原则:
• 《证据规定》第七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 依本法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 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 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 1、法无明文规定。2、按照一般法律原则分配 有违公平原则。3、主张权利方的举证能力较弱, 且主张的事实发生机率较高。4、要将基础权利 与引发诉讼的权利在证明责任特别分配时予以 区分。5、可以用合理降低证明标准的方法代替 对证明责任作出特别分配。6、特定情况下,法 院主动调查取证的力度可以适当加强。
利合同)
• 权利妨碍规范:《民法通则》第55条、《合同 法》第52条等
• 权利消灭规范:《合同法》第91、94条等
• 权利限制规定:《合同法》第55、104条第2款、 第66条等
《证据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 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 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 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 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
• X诉X集团有限公司借款纠纷案。诉讼时间为 2005年11月,原告诉称被告以交付工程保证金 为由,向原告借款人民币22万元,约定于2004 年8月25日归还,但至今未归还。原告提交了借 款合同作为证据。被告辩称该笔款项已于2004 年8月19日通过银行转帐的方式予以归还。对此, 原告认为,被告2004年8月19日归还的款项虽同 样为22万元,但系原、被告双方其他的生意往 来,并非本案诉讼标的。法院在审理中查明, 原、被告之间在2004、2005年间确实发生过数 次帐目往来
• 六、其他两种常用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 1、危险领域说:证明责任分配在一定条件下应 当以危险领域为标准,当损害原因处于债务人 或加害方控制的危险领域时,作为请求人
• 相对方的债务人或加害人应当对故意、过失以 及因果关系不存在承担证明责任。
• 我国的立法体现:《证据规定》第四条、《合 同法》第231、311、407、410以及《物权法》 第216条、《民法通则》第123、126、127、129 条等
• 司等信息,遂据以起诉甲公司。甲公司抗辩称: 被控侵权产品都是2002年至2003年底经销张某 生产的童装的尾货,因市场反映不佳,直到 2005年中还有部分尾货没有卖完,之所以产品 吊牌上印有生产商、经销商信息,是应乙商场 的要求由张某统一印制的,否则就不能进场销 售。张某虽承认曾在2002年至2003年底由甲公 司经销童装的事实,但否认本案被控侵权产品 是原告生产的、交由被告销售的尾货。双方当 事人对其主张均无证据予以佐证。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适用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遵守时间
课堂要求
积极参与
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环境卫生
课间要求
保持礼仪
课后要求
注意安全
证明责任的一般概念及规则
• 一、证明责任问题的由来 • 二、证明责任的内涵 • 英美法系:举证负担、说服负担 • 大陆法系: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
的证明责任。 • 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即我们通常称的举证责
• 4、能否预先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不同
• 五、“举证责任”和“证明责任”区分的意义
• 有助于准确把握案件审理方向
• 案例:原告张某是某童装品牌A注册商标的商 标权人,同时自行建厂生产A牌童装。2002年 至2003年底,张某与被告甲公司签订经销协议, 由甲公司经销张某生产的A牌童装。2005年中, 张某发现乙商场销售的童装上使用的商标与原 告商标相同,且印有“生产商张某,经销商甲 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