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伟南海和美军撞机事件:内部文件终于曝光-军事-CHN强国网

王伟南海和美军撞机事件:内部文件终于曝光-军事-CHN强国网

王伟南海和美军撞机事件:内部文件终于曝光-军事-CHN强国网王伟南海和美军撞机事件:内部文件终于曝光2010-12-18 11:13:33 来源:强国论坛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已经过去快9年多了,从目前能够得到的信息看,对于事件的具体情况仍存在着很多争议,而事件的很多细节可能永远都不会公之于众。

本文力图通过现有的一些资料来解答事件的一些疑点。

两架飞机为什么会相撞?在此次事件发生前(包括事件发生后),在南海海域中国战机驱赶美国侦察机的行动都属于“日常行动”,大家都不是第一次打交道,应该说双方都是很熟悉的。

我们的飞行员的任务就是与之周旋直到把他们赶走,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接近中国领空从而获得更多情报。

而我方飞行员为达到驱赶对方的目的,经常要与敌机贴的很近,这从视频上可以看出来,两者的距离近可以说完全超过了国际上通常的安全飞行间距,因此危险性非常大。

双方对此都十分清楚,为了以防万一,此前应该是有一个应急处理预案的,一旦发生事故双方该怎么办都应该按规定来。

但事件发生后美国方面并没有按预案的规定办,他们没有与中国方面沟通,而是擅自先自行公布了出来,打了中国一个措手不及(有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为证),这让中国高层非常恼火,因此才指责是美方故意撞机。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飞行员都是“例行公务”,都没有故意去撞对方的理由:美国方面完全没理由故意撞中国战机,撞了中国落后的机型歼8-II他们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就对自己的飞机那么有信心?高空飞行又不是玩碰碰车,连个小鸟撞飞机都可能机毁人亡,更不用说飞机撞飞机了。

茫茫大海之上,相撞之后如果飞机损坏严重,后果就是死路一条(后来的结果看他们是宁可降到中国机场也不愿意在海上迫降的),他们没有主观去撞的动机。

而王伟也不可能为了什么所谓的获得美国的先进技术而故意去撞,先不说撞机之后的结果难以预料(说不定是美国的侦察机先掉下去了呢,那样的话还能获得什么技术资料),假如是事先策划好的,那总不能只有两架飞机去吧,撞了之后就一架能飞了,怎么胁迫对方降到我们的地盘?所以起码我们要出动三架以上才可能使行动有可能成功。

而且这样的话引起的外交方面的困难也是难以把握的,无论怎么分析,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是故意去撞。

那么问题就来了,两架飞机怎么就撞上了呢?答案只能是: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一次意外。

两者距离过近是基本原因,但由于此前从没出现过问题,所以双方都有些疏忽,可能是因为歼8-II的低速操控性能不太好,也可能是美方飞行员的距离判断失误,最有可能的是气流的扰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王伟的战机撞到了美机的螺旋桨失控坠毁,而美机也由于受损无法飞回基地。

披露2001年中美撞机处理曝重大内幕2001年4月1日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这是自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受美国导弹袭击后又一突发事件,在中美两国以及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最终,这一事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中国的外交智慧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案例将研究中国外交智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撞机事件发生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EP—3型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歼—8战斗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

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违规飞行,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碰,致使中方飞行员王伟驾驶的飞机坠毁,王伟跳伞后失踪。

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的机场。

事发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发表讲话说,这一事件的责任完全在美方,中国方面已经就此问题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并且保留进一步交涉的权利。

当晚,外交部部长助理周文重紧急召见美驻华大使普理赫,就此事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CHN强国网军事战略站4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紧急召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商讨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以及中美关系即将面临的局势。

布什称,他对中国政府的反应感到“不安”,要求在“没有更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与机组人员见面,并要求中方归还美军飞机,但对中国飞行员的失踪只字未提。

美国一位国防部官员称,美国海军为了“监控局势的发展”,派了三艘驱逐舰前往海南岛附近,并将在南中国海地区停留。

4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卡塔尔首相阿卜杜拉·本·哈利法·阿勒萨尼时,就此事发表谈话称,美国应停止在中国沿海空域的侦察飞行,这才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才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要求美方道歉。

然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拒绝就美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一事道歉。

布什也随后发表电视讲话,要求中国政府释放美国军事人员和飞机。

中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要求,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二、我方面临的选择撞机事件是一个突发事件,是布什总统上台刚39天中美关系面临的危机。

在中方面前,有三种选择:1.人机都不放;2.人机同时放;3.先放人,后放机。

中方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三、具体操作过程第一阶段:释放美军机组人员(4月1日—4月12日)事件发生后,中央在4月2日确定了人机分离的原则。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如果此时把美国24个人扣在中国时间太长,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第二,美国的复活节(4月20日)即将来临,这在美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如果到那时美机组人员还不能与其家人团聚,也会造成美国的普通民众对我的反感,对我国的外交斗争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4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卡塔尔首相时说,碰撞事件责任完全在美方,美方应该向中国人民道歉。

同日,美国外交官员与机组人员进行了第一次见面,并称24名机组人员安然无恙。

4月4日,江主席在出访拉美前指示外交部“道歉—放人”,为解决问题指出了一条出路。

同日,江主席再次公开重申了要求美方道歉的立场,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还在北京召见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就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一事再次与美方严正交涉。

同日,鲍威尔对中国飞行员失踪表示“遗憾”,并以个人名义致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表示了他的“遗憾”。

这是美国领导人第一次关注我飞行员的安危。

4月5日,布什就中美撞机事件再次发表评论,对中国飞行员失踪一事表示“遗憾”。

他说,不希望此次事件破坏中美关系,并称美机组人员该回国了。

事发五天后,布什第一次对王伟失踪表态。

同日,江泽民主席出访智利时说,美国应就美侦察机同中国战斗机相撞一事向中国人民道歉。

中美两国领导人必须就这一事件寻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

4月6日,中方对美国总统布什的遗憾表述表示欢迎,并坚持美方应对撞机事件作出正式道歉。

同日,布什说,美中双方在释放24名美方机组人员和返还美方飞机问题上“取得进展”。

美国外交官员与机组人员进行第二次见面。

鲍威尔在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滞留在中国海南的24名美国军人精神饱满。

鲍威尔告诉记者,中美两国已经“交换了明确的观点”。

4月7日,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约见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向他转交了钱其琛副总理致鲍威尔国务卿的回信。

在信中,钱副总理要求美方正视事实,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向中国人民道歉,这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同日,美国再次拒绝中方道歉的要求。

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说,正在戴维营度周末的布什总统“既表示关心,又表现出态度坚决。

他坚信自己的立场,认为是该让我们的男女士兵们回家的时候了”。

白宫称,美中双方就撞机事件草拟联合声明取得进展。

该声明中可能将包括美方对中方失踪飞行员表示遗憾的表述,但不会有道歉的字样。

4月8日,是处理撞机事件的关键一天。

美国政要在这一天集中表达了强硬态度,美国副总统切尼说:“(撞机事件)这一僵局拖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就越难避免中美之间的长远关系受到损害。

”鲍威尔也再次表现强硬姿态,声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没有证据证明美国有任何过错,美国不会就战机相撞一事向中方道歉,要求中方尽快让24名美国机组人员回家。

他同时威胁说,这一事件正破坏着中美双边关系,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中国可能会失去对美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他还声称“美国不会被中国提出的停止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间谍飞行的要求所动摇,因为这(间谍飞行)对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但情况似乎有了转机,鲍威尔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采访时说,美方承认其军用侦察机在4月1日撞击事件中“侵犯了”中国领空,并对此表示“抱歉(sorry)”。

他说,“我们确实承认我们侵犯了他们(中国的)的领空”,美国对此表示“遗憾”和“抱歉”。

但鲍威尔同时为美军侦察机侵犯中国领空辩解,称美军侦察机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行动。

鲍威尔透露,布什给中国失踪飞行员王伟的妻子阮国琴回了信,布什在回函中表达了“温暖和感同身受之情”。

同日,鲍威尔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美国对军机擦撞事件中中国一名飞行员失踪感到“抱歉(sorry)”。

这是美国高层政要在评论这次事件时,首次使用这个字眼。

鲍威尔在电视节目中说,对中国飞行员失踪,“我们已经表达遗憾(regret),我们已经表达我们的哀伤(sorrow),我们对此感到抱歉(sorry)”。

他还说,美机为了紧急迫降,确实侵入了中国领空。

但他强调,当时情况紧急,出于不得已。

中国方面坚持美方必须为此事“向中国人民道歉(apologize)”。

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在4月4日到9日的五天时间里与美驻华大使普理赫进行了九次会晤,但涉及“责任”问题时,双方又陷入了僵局。

双方各执己方立场,不做让步。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方面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