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第八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张玉来(215006,苏州大学)一传统音韵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很少作宏通之论。

颜之推《音辞篇》、陆法言《切韵·序》、顾炎武《音论》、江永《音学辨微》、莫友芝《韵学源流》、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音略》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

黄侃《音略》分为《略例》、《今声》、《古声》、《今韵》、《古韵》、《反切》等内容,是传统音韵学集大成的文章。

黄氏《声韵通例》也是重要的论文,该文不像《音略》只作历史的音系分析,而是理性地探讨语音构成及演变的问题。

廿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重视了宏观的架构,在作细微的不同历史阶段音系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学科性质及其组成成分的探讨。

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出版了大量的音韵学教材和全面介绍音韵学内容的专著或入门书,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语音史著作和音韵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称为通论性著作;其二,发表了较多的以探讨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语音演变规律为内容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可以称为通论性论文。

如齐佩滲《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中国学报》一卷二期,1944),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2)、`董同和〈〈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这些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廿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出现了数十种通论性著作。

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性强,全面而系统,多带有总结前人成说的特点。

其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全面描述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性强,已经进入汉语史研究的范畴。

下面按时代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二《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这本书最早以法文本出版,由1915至1926年分四次出版,1940年由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大师合译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商务印书馆缩印重出新版。

高本汉的这本书其影响之大在二十世纪罕有匹者。

当乾嘉学派登峰造极,音韵学研究“山穷水尽”之时,高本汉这本书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

高氏此书的意义不在于研究了一个《切韵》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和一种方法的介绍———历史比较法的观念和方法。

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上受到批评,但这本书应当是中国音韵学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之一门部的奠基作。

书中许多的错误和不足,由译者进行了改正。

高氏此书共四卷。

第一卷:古代汉语。

主要讲述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中古音类的划分,其研究的立足点是从《康熙字典》里抄下的反切,这不免就存在错误。

第二卷讲语音学,分析语音学的概念及音素分类,并及汉语方言的音素特点,今天看来不免过时。

第三卷是历史比较构拟,运用作者所掌握的方言材料和历史材料,讨论中古音的音类之音值,这是第一次全面构拟中古音系的工作,并涉及一些方言的历史问题。

第四卷是方言字汇,作者记录了二十四个方言点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方言材料,及音译材料共三十三种,列表排定,非常好用。

总之,高氏此书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泯,中国音韵学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高本汉是第一功。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著,是钱氏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由北京大学1918年初次印行,后屡有行世,曹述敬编《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收该书。

该书共分为五章:纽与韵、《广韵》之纽韵、反切、三代古音、注音字母。

在第一章里钱氏介绍了“纽”、“韵”等有关的音韵知识,并提出了语音发展分为六个时期的看法。

在第二章里作者讨论了《广韵》的声韵系统,相当于后来所说的今音学。

他采用黄侃分析的41声类和他自己的339韵类,并将韵类并为22个摄,运用音标标注阳声韵有-m、-n、-ng韵尾,入声韵有-p、-t、-k韵尾,别开生面,音理显明。

第三章讨论反切的缘渊、注音方法及其弊端。

第四章即讨论今天所谓的上古音。

作者介绍了黄侃的十九纽、二十八部的学说。

第五章则是讨论注音字母的,分析了注音字母与《广韵》的声韵对应关系、注音方法等方面。

总地说来,钱氏的著作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既不完全崇尚传统音韵学的学说,又愿意接受新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

较之乾嘉学者斤斤于传统音韵研究的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看来,钱氏这本书知识不够全面,音理不够科学,但从历史上看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后来编写的这种通论性著作或多或少都受到钱氏的影响,应当说钱氏是开创中国特色现代音韵学的第一人。

《音韵常识》,徐敬修编辑,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初版。

该书共分:总说、双声及叠韵、四声、字母、反切、广韵、等韵、古韵及韵纽、注音字母、研究音韵之方法等十章,较全面地介绍了音韵的基础知识,并注意各声韵要素的古今变迁,是一部继钱玄同之更上层楼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概要》,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印行1929年初版。

全书正文共195页。

该书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富有科学思想的入门性、通论性著作。

全书以语音原理、声韵调的构成与分析、历代语音变迁以及拼音的历史演进几个部分组成。

该书知识全面,安排得当,尤注意从语言学理论上阐述声韵问题。

全书共四编十三章。

第一编总论语音,阐述人类发音原理、语音与文字的关系、时地的影响,讨论了语音发生分歧的原因;第二编讨论了声母韵母的分别以及各种术语的内容;第三编历述古音、今音、国音研究的途径及音系结构的概貌,阐明语音演变的大势;第五编论述字音的构成及注音方法的变化,最后讲述了反切的原理、利弊和改良的情况。

《音韵学》,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2年初版。

正文208页。

全书共有五篇十六章,第一篇讨论音韵学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和音韵学演进的大概。

第二篇讨论广韵的体例、韵部、声类及韵书的源流。

第三篇讨论古韵(案:即所谓的上古音)。

第四篇讨论等韵学的构成及演变。

第五篇讨论国音(即“普通话”)系统的来源、中国注音方法的进步及国音字母的价值。

各篇之后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

这本书跟《中国声韵学概要》一样重视语音学原理的介绍和应用。

《中国声韵学》,姜亮夫编著,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3年初版,全书正文328页。

该书前有作者“序”以及“编辑大意”,共四编,十五章,后有“附录”,即《中国声韵学书目举要提要》。

该书为姜氏讲课之教材,其目的“但在使读者明了中国声韵之组成,及历世变流之大势”。

(见《编辑大意》)因此,该书接受了现代语音学理论,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的构成及其变迁,并着力分析了《广韵》、古韵(案:上古音)的分韵及组织情况,最后讨论了反切的原理、方法及流弊等。

大致说来,这部讲义是述而不作。

就其内容来说也算系统得当,组织合理。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现代音韵学的成果了无涉及,作者自谓“其书不易得,得之亦不易读”。

虽然如此,作为入门书,该书仍有参考价值。

《古音系研究》,魏建功著,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年出版。

该书系魏氏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结晶。

全书纲目如下:一、古音系的分期;二、古音系的内容;三、研究古音系之材料;四、研究古音系之方法;五、研究古音系之条件;六、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

在这部书里,魏氏大致依钱玄同先生的分期法将古音分为七个时期,提出了声、韵、调、词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明确确定了分部、审音、论变、探源四种研究方法,提出古音研究的十六项材料:文字的假借、谐声、韵文,反切、直音,注疏及校勘记,韵书、字书、音韵学专著,古今方音,中外译音,连绵词及古成语,汉字支音,同语族语。

研究古音应具备知难、理惑、持衡三个条件,并提出了二十八个应研究的实际问题。

魏氏此书跟其以前其他通论性著作相比,做到了既能总结以往的成绩,又贯穿着理性的探讨,既能介绍材料,指明方法,又能提出实际问题。

《汉语音韵学》,王力著,最早由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印行,初名《中国音韵学》。

1956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始改称《汉语音韵学》。

全书共分四编:绪论、本论上(广韵研究)、本论中(由广韵上推古音)、本论下(由广韵下推今音)。

绪论讲述了语音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名词、等韵学;〈〈本论上〉〉着重讲述《广韵》的由来、声、韵、母的音类和高本汉的拟音,〈〈本论中〉〉讲述了上古音研究的历程,阐述了顾江段戴钱孔王江(有浩)章黄等在古音研究上的得失,并讨论了音值拟测和声调问题;〈〈本论下〉〉讲述了《广韵》之后的韵书音系(礼部韵略、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和现代官话音系及各大方言音系。

大致说来该书是“什九为古今诸贤之说;一得之愚,则存乎取舍之间。

”不过,虽然这是一本编辑而成的教科书,但作者广事搜罗,加以排比贯串,体系整齐,很便于初学。

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丰富的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素养,在当时是讲解音理最好的一本音韵学教材。

另外,作者附录的大量参考资料为学者提供了方便,减省了搜集资料的麻烦。

《汉语音韵学》侧重讲解中古、上古、近代、现代各音系的研究,正好跟罗常培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相得益彰。

因此,这两本书成为本世纪后半段最有影响的两部概论性著作。

〈〈声韵学大纲〉〉,叶光球著,1936年初版。

这是一部纲领性的著作,也很注重对语音学知识的介绍。

共有四章:韵学概要、声学概要、反切、等韵学概要。

虽然结构上还是传统的部门,但作者将韵、声作历史的纵的介绍,而不像其他著作总是某做断面介绍。

作者所涉及的材料也较丰富,注意对近代和现代语言材料的介绍。

《中国声韵学通论》,林尹著,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6年再版,1961年由台湾世界书局重印。

书前有钱玄同、顾学颉和作者自序。

该书跟同时代的其他著作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

全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共讨论了五个问题:一、声韵与文字之关系;二、治声韵学之途径;三、声韵之名称;四、韵书之起源;五、历代字音之变迁。

所论五个问题大致是本之成说,如二本之于罗常培之审音、正名、明变、旁徵;五本之于钱玄同之《文字学音篇》;三本之于黄侃氏之《声韵通例》等。

第二章声:讨论声母问题,大致从语音学原理入手,讲明声母的发音构成,然后探讨声母用字的源流和广韵四十一声纽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韵:讨论韵母问题,也是先从语音学入手,讲解韵母的构成,然后讨论四声与韵目的配合、阴阳入三声的区分、等呼,最后讨论《广韵》206韵二百九十四韵类的结构情况。

第四章反切,讨论了有关反切构成、拼读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该书相对于旧派音韵学书来说加进了语音学的内容,强调音理、音素的重要性,相对新派音韵学书来讲又过于音类化,音值又不讲得不够。

这可能跟林氏既师事黄侃氏,又师钱玄同氏有关,这种矛盾体现了新旧学理的不同。

《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著,193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再版,作者增加了《重印后记》。

这是第一部音韵学通史,共分上下册。

上册从上古讲至隋唐,下册从宋代等韵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