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大约1分米或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学生按小组且准备米尺,各人准备一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尺,导入新课
出示直尺,提问:谁能说一说直尺上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是1厘米?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是2厘米、5厘米、10厘米?多少厘米是1米?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认识
1
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第一道例题
1、出示一个文具盒的直观图,图上标出长“20厘米”、宽“10厘米”。

提问: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文具
盒的长是2分米,宽1分米。

(板书:分米)
2、提出要求: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0,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一共有多少厘米?
追问: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启发:直尺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分米?你是怎样想的?
揭示并板书:1分米=10厘米。

3、提问:你能用直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学生操作后讨论:你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我?还有不同画法吗?
提出要求:同桌同学交换量一量所画的线段,发现错误告诉你的伙伴。

4、出示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讲清该物体上从哪儿到哪儿大约长1分米。

提问:你也能从身边找出一些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吗?
5、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
1分米=1厘米。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1米等于多少分米?
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并在交流中明确: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提出要求: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地数,看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三、教学第二道例题
1、提出要求: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并把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启发,既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那第测量的结果可以怎么说?有没有注意到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小格?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毫米)
引导:如果要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该怎样做?
提出要求:用铅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有多少毫米。

学生操作后揭示并板书:1厘米=10毫米。

说明:毫米与米、分米、厘米一样都是长度单位。

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分米用“dm”表示,厘米用“cm”表示,毫米用“mm”表示。

(板书)
提出要求:请大家分别写一写表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符号。

3、出示大约1毫米厚的物品,边介绍边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也能找出一些大约1毫米厚的物品吗?你能举例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指导完成“想想做做”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分小组做一做,一个学生比画,其余学生评点比画得是否合理。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

(2)交流: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回形针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可以先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样各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讨论:各用什么单位测量比较合理?
交流:你们测量的橡皮厚度大约是多少?铅笔的长度呢?通过操作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用哪种尺测量比较合适?
交流测量结果,并引导学生用“接近几分米”进行表达。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再通过交流确认正确的答案。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最长的线段,再要求他们分别量一量,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说说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吗?。

相关主题